大苗山的铁索桥 (散文 作者 马江静)

 在桂北白云山脉的深邃褶皱中,一座铁索桥如灵动的银链,横跨湍急融江河水流,将散落于山间的贫困村寨紧密相连。乡村振兴的激昂号角穿透层层云海,这些承载着苗乡千年期盼的桥梁,正静静见证着新时代的伟大变迁。

晨雾弥漫时,站在大新村铁索桥头,116米长的桥身于云海中若隐若现。粗硕如儿臂的钢索,凝结着岁月的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铺在其上的木板,印刻着深浅不一的脚印,那是村民们过往生活的印记。这座建于2000年的悬索桥,曾是大新村苗寨通向外界的唯一“空中走廊”。

帮道屯的龙老伯对二十多年前背着山货过桥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时,他肩上压着百斤重担,脚下是十几米深的山涧河面,山风呼啸,桥身剧烈摇晃,每一步都似踩在云端,充满了惊险与艰难。即便如此,大新村956户4725人家每天仍需往返二、三次。孩子们上学要手脚并用地爬过桥面,孕妇临产时,也只能绑在竹椅上被抬过这道天堑。

2018年春,初次踏上大新村铁索桥时,我走到铁索桥中央由于身体稳定性桥面剧烈摇晃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险些坠入深涧。记忆犹新在脑海中浮现,在驻村日记中深刻地写道:“扶贫如渡桥,既需巧劲更要韧劲。”面对年久失修的危桥,实施了“三步加固法”:首先用钢丝网牢牢固定桥面,为人们提供更稳固的行走基础;接着以斜拉索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抵御风雨和山风的侵袭;最后精心铺设杉木板,让桥面更加平整舒适。施工期间,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经过连续十多天奋战,终于把铁索桥修复。正如苗语古训所说:“众人织网能捕鹰,齐心架桥通天堑。”。

在去村小学慰问偶然间看到三年级学生小华在作文中写道:“铁索桥会唱歌,它唱着山外的故事,驮着大苗山孩子的梦想飞向远方。”如今,铁索桥畔的8个苗寨和1个瑶族寨子已全面开启乡村振兴之路。铁索桥如今已变身为一些游客的“极限荡桥”体验区,吸引着八方来客。而比这更珍贵的,是村民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独具匠心地保留了一段原始桥面,打造为“忆苦思甜教育基地”。老村支书荣祥光感慨地说:“这桥晃的是身子骨,稳的是人心。它教会我们,发展就像过桥,步子要稳,眼光要远。”

当夕阳的余晖为钢索染上一抹绚丽的红色,我们的车驶过铁索桥畔新建的水泥桥面,后视镜中的铁索桥渐渐隐入暮色,融江河面倒影一弯明月升起,宛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大苗山之间。

站在山风呼啸的铁索桥中央,触摸着冰凉的钢索,仿佛能读懂中国减贫奇迹的微观密码。这些铁索桥,无疑是新时代的“长征路”,每一道钢缆都凝聚着我们的初心,每一块木板都承载着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