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魏明伟,来自东风汽车股份襄阳工厂,是一名维修电工。当“全国劳模”的荣光落在我这个普通技能工人身上时,三十年前那个在设备旁手足无措的青涩身影又浮现在眼前——正是东风这片沃土的滋养,正是东风马灯精神的指引,正是无数前辈和同事的托举,让我这个技校生蜕变为敢打硬仗的“设备医生”“改善能手”。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些年在东风的奋斗故事。
魏明伟 侯毅超 摄
匠心的起点:两代人的东风情
我是“东风二代”,父亲是第一代东风建设者。“好好干!”是父亲在我刚上班时对我说的话。“好好干。”也是父亲离开前对我最后的嘱托。
1994年夏天,19岁的我进入东风轻型车厂。年轻人总有些心气,觉得理论知识都学过,实操肯定难不倒自己。当时余桂华师傅让我检修一台电葫芦,捣鼓一两个小时也没弄好,师傅却两分钟就修好了。
师傅拍拍我的肩说,“小魏,技能这东西,熟能生巧,要眼里有活、心里有数、手里有招,以后要靠你们挑大梁啊!”
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我心上,让我明白:干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积累,打好基础!
师傅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他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成长的经验。有良师引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
从那以后,我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知识。跟着师傅干活时,我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动作,耳朵仔细听着每一句讲解,手里不停地记着笔记,心里反复琢磨着原理。
自行葫芦线和推杆悬链是总装车间最为关键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卡住了生产的咽喉。没有图纸,我拿着万用表,爬上防护网,一点一点地画;没有资料,就蹲守在设备旁,观察运行时的每一个细节,记录每一次故障的现象。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自行葫芦的线路和程序,吃饭时想,走路时想。常常在三层楼高的护网上忘了下班,忘了吃饭。大半年的摸爬滚打,我把自行葫芦的“脾气”摸得透透的。随后又花了小半年时间攻克了推杆悬链,成为全厂首个完全掌控这两套设备的维修工。
当自行葫芦和推杆悬链按照自己编制的程序更加稳定地运转,我隐隐约约觉着——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好好干”。
匠心的淬炼:与时间较量的浪漫
2006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1年,公司产能遇到瓶颈,涂装车间每小时31台的产能,远远跟不上总装车间的节奏,能耗还高得吓人。领导找到我:“明伟,你是党员,也是先进模范,这个担子你得挑起来。”
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涂装车间设备那么复杂,工序繁多,之前已经优化过两轮,再提升谈何容易?但看着领导信任的眼神,想着车间里加班的同事,摸着胸前的党徽,我咬咬牙接下了任务。我带着一块秒表、一个文件夹,还有一台小相机,和团队成员把涂装车间的角角落落都走了个遍。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时间,我们都记录得仔仔细细,整整记了上万条数据。20多天后,当我拿出涂装作业小时能力提升可行性分析报告时,却遭到了质疑和抵触:“就凭你们几个维修电工,能折腾出个啥?”“别把我们设备搞坏了哟!”
之后,我躲在车里大哭了一场。但冷静后我告诉自己,党员不能被这点挫折打倒。我和装备科长逐个拜访涂装车间的技术员和老师傅,拿着图纸跟他们解释为什么这样改,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终于用扎实的数据和诚恳的态度赢得了初步支持。
接下来的10个月,我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战士,白天泡在车间里,盯着设备一点点改善、调整、调试;晚上回到家,还要对着电脑研究程序和参数。记得有一次,为了查清楚驾驶室在烘干炉过渡滚床堵塞的原因,我和团队成员在车间熬了整整一夜,饿了就啃两口面包,困了就靠在柱子上眯一会儿。在一场场这样的战斗中,我们和多部门战友建立了友情和互信,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涂装车间产能提升课题。只花了不到4000元钱的改造费,消除了工厂生产瓶颈,极限产能从34.1台/小时提升至39.8台/小时,而且每年给厂里省下288万元能耗费用。完成10万台产量,涂装车间可以比以前少干一个月!这让我更加坚信:咱们工人不光要会干,更要敢干!
匠心的锋芒:让机械绽放智慧
在汽车制造的赛道上,创新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2012年,凯普特N300要新增单排驾驶室车型,夹具厂家开口就要25万元,还留下一句话:我们手上还有别的厂家的合同任务,贵司的调试还得等三个月。看着墙上的投产倒计时,我坐不住了,主动找领导说:“还是咱们自己先试试吧!”
五天五夜,我们“钉”在车间。300多个定位销、锁紧销和夹头的动作流程,1200多条PLC程序,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困了就用冷水浇头,饿了就泡碗泡面凑合。当1200多条程序跑完,夹具精准夹持零件的那一刻,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熬红的眼睛,击掌相庆——干成了!
如今,在数字化浪潮下,我们工作室研发制作了一款数字化应用的学习试验台架,汇聚了工业相机、触摸屏、可编程控制器、RFID读写器、扫码枪、标签打印机等多个硬件设备,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高效的设备协同,并根据自定义的程序自动切换加工设备或机器人的加工工艺。这相当于给机器装上了“眼睛”和“大脑”,为数字化工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匠心的温度:让钢铁生出柔情
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搞出不少创新成果,也获得不少专利和优秀课题,但是,这些都比不上一线师傅们一句句热乎的“好使”“轻松多了”。
就说四总装车间“御风”车型前悬安装工位吧,以前需要两人配合作业,一人在轮罩底部,蹲着将前悬举起,另一人在机舱内将螺母上紧。三四十斤的零部件,把托举的师傅累得够呛,这个工位班长不好安排工作,因为没人愿意干,得大家定期轮换着干。现在有了我们研发的辅具,一个人用两根手指就能轻松托举,20秒搞定。看着我们的改善让一线师傅们轻松工作的样子,我打心底里高兴,这就是改善创新的意义,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让师傅们少受累。
还有我们研发的“风枪固定、脚踏触发”装置,让手腕患腱鞘炎已经做了小针刀手术的余师傅工作起来“手腕好多了”,这让我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匠心,不仅要让机器更聪明,更要让劳动者轻松舒适、更有尊严。
是的,让师傅们少受累,是我和团队改善创新的原动力。在一线干了这么多年,我最清楚师傅们的辛苦。看到他们弯腰搬重物,看到他们重复做着高强度的工作,我心里就疼。前悬安装辅具这样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是为了让师傅们工作更轻松。记得有一次,一位54岁的老师傅用我们做的省力升降小车,轻松搬起65斤重的起重棒,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明伟,你这玩意儿可太好使了!”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近期,我们工作室正在推进《商用车侧围总成自动下线》项目,这是我们东风股份首次自主实施的将工业机器人与自主设计的移载机深度融合的一项课题,覆盖26种车型,将实现从两人费力搬运到一人轻松操作的突破。现在,我们正在给该工位的机器人装上“眼睛”,向智能制造再进一步。这些改善的初心,就是让师傅们少弯腰、少受累,让劳动更有温度。
匠心的传承: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远征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一群人的力量。
2014年,东风汽车股份襄阳工厂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那天,我对着墙上的马灯立下誓言:要让技能的火种在这里燎原。
我制定了“一人一策”的培养计划,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人,带着他们在实践中锻炼。2017年,公司举办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毫无经验的刘芳亮打起了退堂鼓,我手把手地从工具使用角度、姿势等基础细节教起,陪他在车间通宵训练。这场竞赛,刘芳亮获得第一名,其后又在公司巧妙机构基本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郑哲凌非科班出身,我为他定制“理论+实战”成长计划,他在东风公司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中获得冠军。李志华在维修电工和编程方面表现出色,成为企业的技术能手。
2021年,工作室被湖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技术牵头人,我组织编写了《改善基本技能》《钳工基础》《PLC基础编程及维护》等一系列教材,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班,培养汽车产业技能人才500余人,分布于东风汽车襄阳、十堰基地各工厂。创新工作室技术团队先后完成课题逾千项,为公司降本增效1400余万元。看着他们在竞赛中获奖,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我比当年自己拿奖还要高兴。因为我知道,劳模精神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荣光,而是一群人的接力。就像当年余师傅带我的时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现在我也要把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人,让东风的马灯精神、劳模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匠心的答案:写在时光里的承诺
这些年拿的奖、评的课题,终究会发黄变旧,但车间里师傅们的“这个好使”“轻松多了”,却是刻在我们心里的勋章,这更让我明白: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技能要高于他人,劳动态度要好于他人;劳模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荣誉,而是扎根一线的坚守;劳模精神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的共同奋斗;劳模精神也不是一时的热血激情,而是一辈子的默默耕耘。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该是什么样?我想,应该像父辈那样,把“好好干”三个字刻进骨子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应该像党员那样,在困难面前冲得上,在创新路上敢为先;应该像新时代工匠那样,既能手握扳手维修设备,也能玩转数据编程,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现在,每当我走进培训阵地,看着年轻人围在数字化试验台架前讨论技术,每当我走过车间,看着自己参与改造的生产线高效运转,我都无比坚信:流水线会不断升级,但精益求精的匠心永远不变;设备会持续迭代,但造福工人、产业报国的初心永远不变;时代会飞速发展,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永远不变!
最后,我想用父亲的那句“好好干”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每一项实用的改善、每一次大胆的创新,诠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为东风的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贡献我们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