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到工匠 我在东风成长——冯月兵在全国劳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的宣讲

大家好!我是冯月兵,来自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是一名质量问题解析员。我的工作就是对车辆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根本原因,给出解决方案,就像给汽车“把脉”一样,大家管我叫“汽车医生”。

全国劳模对我而言是荣誉、是责任,更是动力。这枚奖章,装着我13年的光阴,装着从恩施大山到人民大会堂的1500公里,更装着东风人永不熄灭的匠心之火。

接下来就和大家聊一聊,我这个“山娃子”与东风、与汽车的不解之缘。

冯月兵宣讲 侯毅超摄

大山深处萌发的汽车梦

1987年5月,我出生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大山里,当时很穷很穷,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天上学要走10公里的山路,天还没亮,就出发,而放学回到家,已是满天星辰。四年级开始寄宿在学校,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去学校,书包里装的是大米和母亲用瓶瓶罐罐给我装的炸广椒。炸广椒不容易坏,就着白米饭,可以吃一个星期。

上课时,偶尔会听到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我就想,要是有一天,能亲手组装一辆汽车,让它载着我回家,该多好!这成了我的梦想。

拧好每一颗螺丝的分量

2012年11月,我穿上了东风乘用车公司的工作服,成为总装内饰二车间的一名装配工,我的工作是安装东风风神A60的中央控制面板框。

有一天我发现,一批面板框的孔位偏了3毫米,导致螺钉紧固时错孔,安装困难。我盯着那些对不上的螺丝孔,心里堵得慌,就蹲在工位上,逐个测量孔位,手绘对比图,路过的工程师都惊讶:“装配工里还有这么较真的小伙子,真是不容易啊!”

当改进后的面板框被非常顺畅地安装好时,我第一次明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对品质东风最好的注解。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冯啊,你有股倔劲,是搞技术的料。”

那个时候,单身宿舍的楼道间,总能看见一个捧着汽车书籍的身影,那就是我。我把白天遇到的故障案例、排查流程图,都记在本子上。几年后,我记了十几本故障笔记,被同事戏称为“故障百科全书”。泛黄的纸页上,每一笔都是对匠心的无声承诺。

解析人的“较真哲学”

2016年5月,我来到品质管理室,做的是质量问题解析工作,每天解答的是不一样的“谜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D58车型尾箱异响,困扰团队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我在试车跑道上来来回回跑了几十圈,把不同路况下的异响频率记满了1个笔记本。我分析是部件共振的问题,就趴在车底两个小时,顺着震动一点一点摸排,终于找到异响的原因,是卡扣公差过大的问题。更换卡扣后,我又跟踪测试了几天,确认没有异响了才放心。我知道,异响虽小,却直接影响客户的体验。质量面前无小事,这是刻在每个东风人骨子里的“较真”。

2020年疫情后的复工复产期间,车间日均滞留车达40余台,大家急得团团转。看着大家熬红的眼睛,我想是否可以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总结成一套方法呢?于是,我翻看自己记满故障案例的笔记本,在反复推敲中,“月兵解析法”诞生了。这套方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滞留车解不开的一个“结”。看着滞留车从多到少、再到零,心里无比轻松。

2024年6月,正是P57预批量爬产的关键阶段,在排查一辆慢充时有异常的车辆时,我找到了直接原因——慢充电缆线束部分断裂导致接触不良。我马上通报流出风险,积极深入调查,找到根本原因,彻底解决了线束断裂问题,排除了市场风险,保证P57高质量投放市场。

我们解析的不仅是车,更是生产线上的“肠梗阻”,是客户对东风品质的期待。

赛场逆袭:把失败当成磨刀石

2014年杭州的那个秋天,我永远难忘。第一次参加东风公司汽车装调技能竞赛,陌生的车型、陌生的赛场,我紧张得螺丝两次从手中滑落,螺丝掉在地上的声音,像石子砸在心上。

竞赛只取前八名,而我是第九名,这个尴尬的成绩,让我在宿舍蒙着被子掉眼泪,不是委屈,是不甘心,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因为紧张漏了检查项目。擦干眼泪后,我把比赛用车的电路图,贴在床头;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后,做故障再现,总结得与失。

2016年,我再次参加东风公司汽车装调技能竞赛,带着“别人不会,我会;别人会,我精”的信念,把7本教材都翻烂了。实操训练时反复拆装,直到闭着眼都能摸出每个零件的位置;总结出“先查保险后查线,先主路后支路”的排查口诀。最终,我获得第四名,创造东风乘用车公司参加这项比赛的最好成绩,首次站上领奖台。

2017年,在湖北省工匠杯汽车装调技能竞赛中,我拿下第三名;2018年,我终于摘得东风公司汽车装调技能竞赛冠军。参加四次竞赛,从第九到第一,变的不只是名次,更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所谓逆袭,不过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变成了追赶的脚步;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了进步的阶梯。

技能传承:铸就团队“利刃”

一个人牛不是牛,一群人牛才是真的牛。2020年,我再一次参加东风公司汽车装调技能竞赛,这次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参赛选手,而是培训导师。

第一次带徒弟做赛前培训时,我把多年积累的竞赛经验和解题技巧都教给了他们,培训了一个多月,徒弟们获得了冠军、亚军,我非常高兴。

2024年,我带徒弟刘言贺、孔策备战湖北省工匠杯汽车装调技能竞赛,竞赛用车是猛士917,这是60万元级别的新能源车,对我们团队来说,很有挑战性。我们在赛前培训了一个星期,把每个针脚的电压电阻和定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当他们在省赛获得二等奖,我比自己拿奖还高兴。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带徒弟不仅是教他们修某一台车,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解析思维,这是我教徒弟的原则。每天的训练,我会提前在训练车上设置3到5个故障点,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排查,比如高压互锁故障,我会模拟断路和短路,要求他们必须在5分钟内找到具体针脚。徒弟们说我太严,但我知道,现在松一尺,将来在客户那里就可能差一丈。

2021年,“冯月兵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时,我把多年来积累的2725个案例整理成册。我常对工作室的年轻人说:“这些不仅仅是我的经验,更是团队的财富,是解析人踩过的坑、蹚过的河,记下来分享出去,是为了让后来人少走一些弯路。”

如今,工作室培养的12名骨干里,5人在东风公司技能竞赛中获得前三名,2人成为工厂的解析主力。看到他们的成长,自豪感油然而生。看着他们蹲在车边、排查故障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从人民大会堂到生产线:初心不变

2023年,我作为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发言的时候,我想起母亲的话:“当年带炸广椒上学的娃,如今竟能走进这么大的礼堂。”

不是我有多了不起,而是这个时代、是东风给了我这个产业工人做梦的勇气、追梦的舞台。从大山里的少年,到全国劳模,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手中的扳手、心中的责任。

现在,面对新能源车的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系统,每天都有新挑战。我依然会像刚进厂时那样,把新教材翻得卷边,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个新知识点。

有人问我,全国劳模意味着什么?我想起老家山崖上的水车:每一片木轮,都要经得起激流的冲刷;每一个榫卯,都要受得住岁月的侵蚀。今天的中国汽车人,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水车工匠”?我们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那份让中国制造奔腾向前的初心。

还有人问我:“都拿全国劳模了,还这么拼?”我说:“大山教会我,走出一步就要站稳一步;东风教会我,每个零件都连着客户的信任。”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三个一”:一颗螺丝,拧的是责任;一本笔记,记的是匠心;一份传承,传的是使命。作为一线工人,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当我们把每颗螺丝拧到位,把每条电路查清楚,把每次经验传下去,就是在为中国汽车工业筑牢基石。在东风,劳模精神代代传承。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精进新技能,才能担当“造车国家队”的使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