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的“白面书生”;他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为新中国造出“解放”“东风”“红旗”的企业家;他是一位在鄂西北再造一座汽车城,将儿孙留在大山深处的领导干部……他是饶斌——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有人说,饶斌的人生就是一部精编版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读懂饶斌,就了解了中国汽车。
对东风而言,饶斌也是特别的。1964年,饶斌牵头负责在十堰筹建二汽,整整15年时间,他带领二汽人在茫茫荒山之中建起一座汽车城。
不停“跨界” “白面书生”与中国汽车结缘
翻看饶斌一生的履历,可以看出他的经历非常丰富:在跟中国汽车工业结缘之前,学医出身的他曾担任过市长、大学校长等诸多职务。
饶斌,原名饶鸿熹,1913年出生于吉林市三道码头附近的白旗屯。祖父饶炳文曾在清朝为官,先后担任山西盐运使和吉林官银号督办。祖父去世后,饶斌随父母移居天津,在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产生了参加革命的愿望。
1930年冬,饶斌考入“满洲医科大学”,回到东北。一年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群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学生流亡到北平(今北京),经与政府磋商,全部转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饶斌也在其中。 入学后,饶斌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加入共青团。同年,他所在的组织遭到破坏,被迫前往青岛投奔兄长。1935年夏,饶斌又回到上海,考入上海医学院。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既无法安心读书,又无法轰轰烈烈地革命。一年后,他得知红军已到达陕北,便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决心去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期间,饶斌先后担任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秘书长,中共静乐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中共晋西北八分区地委书记。抗战胜利后,中央选派大批干部挺进东北,饶斌和妻子张矛就在其中。
回到东北后,饶斌先后担任中共抚顺地委、市委书记,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哈尔滨市市长,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等职务。
饶斌跟汽车结缘的机遇来自于中国要建设汽车厂。1950年初,我国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当时商谈的援助项目包括建设一个年产3万辆的中型卡车制造厂。 当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汽车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组长。1952年,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郭力上任之后,要求在地方请人做厂长,而自己让贤,这就是著名的“厂长请厂长”。郭力认为建设一汽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援,调一位熟悉东北情况的干部当厂长,能够加快工程进展。因此,他向中央提出派一名熟悉东北情况、水平更高、能力更强的同志来当厂长。 当时,饶斌是东北财经学院的院长,但他很羡慕那些在基层实实在在干事业的人,于是申请去一汽工作。
饶斌的任命过程在《中国汽车报》《长春日报》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当时,政治局讨论一汽厂长任命时,毛主席询问过饶斌的情况:‘他是不是在哈尔滨市当过市长的那个白面书生?’列席会议的一机部副部长段君毅回答是,毛主席就问:‘他厉害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点点头。”
任命通过,饶斌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这里。1952年,饶斌受命领导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
组建二汽 采取“全国聚宝”的方式调用优势力量
39岁到47岁是人生的黄金期,饶斌把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一汽。1959年底,中央决定调饶斌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汽车局局长。饶斌从1952年筹建一汽,到1960年离开一汽,整整工作了8个年头。在这8年里,一汽初步形成一个以载货汽车为主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和科研基地。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只有一个汽车制造厂,这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1964年,二汽建设被提上了日程。中央经过酝酿,决定由饶斌负责筹建二汽。
当年11月下旬,饶斌到北京报到,全力投入筹办工作中。一汽是前苏联帮助设计并派专家帮助完成建设的, 而饶斌的决心是,把二汽建设成为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厂址选定十堰后,饶斌把专业厂的同志组成几个大片,分赴各个山沟调查研究,做好工厂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饶斌白天看地形,丈量土地;晚上调查、了解人民生产生活情况,还要绘出草图,写出调查报告。
冬季,鄂西北山区很冷,冷风吹进屋,盖两床被子还冷。屋里很少生炉子,更没有暖气,有时发些木炭取暖。职工穿着棉衣棉裤还觉得冷,而老乡们往往下身是两条单裤、一双布鞋,没有袜子。 尽管如此,广大干部职工还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二汽的建设中。
二汽筹办之初,除一机部、汽车工业公司指派的人外,只有饶斌算是二汽的人了。因此,他经常夹个棕色大皮包,到处奔波,找同志研究创建二汽的问题,当时人们戏称他为“皮包公司”。
当时,建设二汽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因为有了建设一汽的经验,饶斌制定“全国聚宝”的方式,调用一汽等有关工厂的骨干力量承包、建设二汽,并以采用国产设备为主、适当引进部分国外先进设备的思路建设二汽,这个建厂思路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挺过苦难 在十堰奋战十余载
二汽的建设过程困难重重,饶斌个人也经历了很多苦难,受到过一些不公正的对待。但是, 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肩负起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使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饶斌个人的问题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毛主席视察湖北省工作时说:“康世恩、饶斌都是有专长的人,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应该让他们出来工作。”被调离的饶斌又回到二汽的建设工地。
1969年9月23日,第一辆东风EQ140载重车在二汽试制成功。同年12月30日,第一辆三吨半军用越野车也在二汽试制出来。
1977年10月6日,中央决定将饶斌调回北京任一机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但饶斌希望继续留在二汽,因此他申请再干两年。当时,二汽另一位主要领导黄正夏向李先念副主席、谷牧副总理汇报:“中央10月6日要求饶斌回到一机部工作,但并没有提到免去原职,我们从十堰二汽革命和生产建设需要出发,希望明确饶斌仍兼任十堰二汽党委书记原职。”最后,饶斌又如愿回到二汽,他决定建设民用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很快, 这个“早出车、出好车”的愿望就在十堰的土地上实现,结束了我国载重汽车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1979年,为二汽奋斗15年的饶斌回到北京,任第一机械部部长兼汽车总局局长。他大力推动我国机械工业扩大服务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品种,提高经济效益,使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克服了重重困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87年8月29日,饶斌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
目光长远 “饶斌奖”激励汽车工业后来人
很多熟悉饶斌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在他担任一汽厂长后,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提高本厂职工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开始为培养中国汽车工业专业人才谋篇布局。
1954年11月,国务院决定建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任筹委会主任,主持建校。翌年9月,教育部和一机部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的部分院系进行调整,正式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成为第一任院长,挑起了一汽厂长和学院院长两副担子。
在担任院长期间,饶斌招贤纳士,为学院聘请了钱学森的老师黄叔培等一批国内顶尖人才。1958年,学院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被称为“中国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2000年与原吉林大学等校合并,组成新吉林大学。
1987年8月29日,饶斌因病逝世。新华社在相关报道中称饶斌为“我国汽车工业建设杰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2013年3月2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纪念饶斌诞辰100周年。活动期间,协会决定设立“饶斌奖”,奖励那些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作出特殊贡献、在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在汽车工程及相关领域有重大创新性贡献和成就的专家或企业家。为了让老一代汽车人的精神世代相传,位于一汽主厂区、吉林大学校园、北京汽车博物馆、上汽总公司、十堰市青年广场的饶斌塑像陆续揭幕。“造车”和“做人”,这两个简单的词汇浓缩和展示了饶斌壮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