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农: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牛”

他是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者,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牛”,他是躬身汽车技术的科学家,他是培育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教育家……孟少农,汽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汽车工业建设事业,是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孟少农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几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这位被称为中国汽车“技术泰斗”的人,始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就像一头不知倦怠的“拓荒牛”,顽强地耕耘到生命的尽头,为我过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2岁受命支援二汽  带领二汽打赢背水一战

1977年底,62岁的孟少农临危受命来到二汽。二汽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自力更生自己设计创建的汽车制造新基地。他虽然来得较晚,但早在来二汽前,从二汽筹建开始,就协助二汽筹建组领导饶斌等同志作了许多工作。

1965年,二汽开始筹建时,筹备组领导人饶斌同志就和他一起研究二汽建设问题,他即提出大胆设想:二汽建设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进,生产要专业化。饶斌同志采纳了他的建议,作为建厂方针重要内容。事实证明,他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为二汽生产技术和生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摸索到一条新的道路。

孟少农转战到二汽时,正值二汽建设处于最艰难的时刻。那时,二汽建设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五吨民用车质量问题很多,有的很严重,不能投产;军用车也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处于进退维谷境地。他经过调查,认为五吨车产品设计基础是好的,不必推倒重来,也不用再试制一轮,可以改进部分设计,提高质量,直接投产。

他和负责产品设计的王汝湜等同志,共同研究,分出轻重缓急,决定总厂抓64项重大质量问题,其余数千项质量问题分解到专业厂、车间、班组解决。他将这次全面攻关称为“背水一战”,动员全厂集中力量会战。他建议组织产品设计改进攻关会战指挥部,把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互相推诿的软散局面。

攻关中,他既运筹帷幄,又深入基层,集中群众智慧,与几十个攻关队、组共同研究制定攻关措施。他不仅在技术上精心研究,拍板定案,而且常常承担总调度工作。“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经过半年多苦战,攻克了EQ140、EQ240两种汽车86项重大难关,并于当年第四季度投产。新出产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闻名全国。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赞为“英雄车”“功臣车”,一扫过去被形容为“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

“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后十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使二汽出现兴旺发达局面。

1981年,我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二汽东风车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东风车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即将压缩比由6.75提高到7.0,采用子午线轮胎,加长转向垂臂,换用省油化油器等。实施后,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很受用户欢迎。同时,他根据市场调查情况,以极大的精力,组织指挥设计和生产变型车。他强调说:“用户需要什么车,我们就搞什么车”。他不仅从技术上指导,而且亲自组织指挥试制,至1982年年底,东风五吨系列改装车有53种,变型车达42种,打开了东风车的销路。

80年代初,孟少农大力从技术上促进二汽走向联合联营发展道路。在他组织指导下,二汽成功地设计试制出适用十云、贵、川的EQ140C高原车、EQ140S5A大客车底盘及EQ140T型大客车底盘。他倡议与河南联合设计、联合试制、联合开发、联合生产EQD131三吨级轻型载货车,并亲自参与设计。此车已通过国家鉴定,现已在郑州市建成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总装厂,年产2.5万辆。在他主持下,二汽还与成都建筑机械厂合作制成部队用的装甲车。

在改革开放时期,孟少农十分重视引进先进技术,但更重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特别重视以我为主。他积极支持二汽领导引进美国康明斯工程公司的柴油机来提高国内柴油机的设计和生产水平的主张。二汽已在襄樊基地建厂,年产6万台。他积极促进与日本日产柴公司合作,但只引进驾驶室、变速箱与前后桥总成,我国自己搞整车设计(八吨平头柴油车和三吨半军用车)。这样既充分掌握主动权,且能又快又好地上马。二汽在襄樊已建厂并投产。他积极促进二汽与英国铸铁研究协会合作,二汽仅以三万英镑实际代价,换取英方180多条咨询意见。执行之后,每年可获得上百万元的降低废品和成本的效益,并提高了生产能力。

孟少农极为重视我国轿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他力求通过发展轿车生产来提高我国整个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早在50年代,他在一汽就着手创建我国轿车工业,为一汽轿车生产建立了基地,培养了人才。在二汽,他多次谈了及早开发轿车和轻型车的设想,他曾说,国外的经验是:“小厂搞大车,而大厂搞小车,我们也应当这样干”。

1982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用大量实例宣传汽车工业应是我国支柱产业和我国应当大力抓紧发展轿车生产而不能迟疑的观点。他的许多主张和有说服力的建议,对后来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轿车工业和充分利用一汽、二汽优势开发轿车工业起了重大作用。

孟少农常说:“世界汽车发展一般规律是:三年一小改,八至十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在研究部门和人们的脑海里逐步酝酿成型”。为此,他明确指出:“产品发展要设计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代。”80年代初,他坚持改组二汽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他认为,这是使二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孟少农晚年时期,在二汽艰苦奋斗整整10个春秋。为二汽闯过质量、滞销、缓建三大关,为二汽发展横向联合经营,为二汽长远兴旺发展奠定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甘当人梯最下一级  辛勤培养我国汽车人才

孟少农为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付出艰辛劳动,把自己的智慧才能,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几十年中,他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及我国汽车和拖拉机行业,很多成为主要骨干。他堪称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长。

1946~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执教,赤手空拳地创办我国第一个汽车专业班。师资不足,他独授汽车工程、机械制造、工具学等课。他千方百计创办我国第一个汽车专业。授课中,他把第二次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机械工程新学术介绍到我国,他教的机械制造课选用当时很新的“MetalProcess”作课本,他写文章把当时国内很少人知道的超级精密加工(Super Finish)及表面光洁度等级介绍给中国机械界,还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善起来的大量生产与质量统计方法介绍到机械系。

50年代初,在一汽建厂时期,他根据工厂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创办了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级汽车人才。为培养高级汽车工业人才,他倡议与地方合作,创办起我国唯一的一所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并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去任教。

在陕汽,他根据建厂需要和大学不能正常输送人才的情况,大胆地创办职工大学,自任校长,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使一大批文化水平较高,又有多年生产经验的青工获得深造。

孟少农调到二汽时,还兼任着另外一个职务:二汽职工大学校长。1983年成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时,孟少农兼任首任校长。他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注,从办学目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过问。即使是在二汽经济比较困难的1980年,他还协调,从当年开始,每年给学校划拨100万元发展基金,直到学校建成所有实验室。

1985年,孟少农年过七旬,退居二线。他不顾体弱多病,主动要求到汽院给学生讲《汽车设计方法论》课程。这是一门国内外无人讲过的新课,他自编讲义,油印后发给学生。这门课,孟少农前后讲了3轮。当年,他讲课的时候,学校想给他录像,孟少农说,现在课讲得不成熟,等以后讲好了再录。就这样,这门课一直没有录像,因为孟少农总觉得自己讲的还需要修改。

在汽院讲课期间,孟少农病得很重,但他一节课也没落下,经常是从医院拔下针头,就去学校讲课。有时候,他连楼梯都爬不动,需要助教扶着上下楼。学校不忍心让他继续讲下去,就给他的夫人做工作,打算不给孟少农安排讲课。孟少农的夫人说:“现在讲课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还是让他继续讲下去吧!”就这样,直到孟少农病重去北京治疗的前一个星期,他还在给学生上课。

在孟少农的《汽车设计方法论》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实际经验不足,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还没形成,为了给今后前进打下基础,把仅有的一点经验整理下来,传给新来人,作为搭‘人梯’的最下一级,应当是有意义的。”

长期的操劳,多年的痛风病,使得孟少农的肾功能严重受损。1987年底,孟少农转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一个月后——1988年1月15日,孟少农与世长辞,享年73岁。

时代发展浩荡向前,精神之火永不熄灭。正如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在纪念孟少农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所说:

我们纪念孟少农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要始终像他那样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并把这种热爱转化成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真抓实干、百折不挠,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我们纪念孟少农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不移地弘扬老一辈创业者留下的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永不停顿,奋力推进东风事业做大、做强、做优。

我们纪念孟少农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深刻洞悉、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未雨绸缪、开拓创新,不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纪念孟少农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努力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在技术进步上做文章,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把东风的事业做好。

(来源:东风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