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报国之志 育家国情怀】李峥: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真本事

她,是公司轻型汽车排放试验能力、排放性能试验分析及开发能力的主要建设者之一、国内首套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链设备的研制者之一。她,是公司混合动力电动车辆仿真分析系统的创建者、公司混合动力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策略负责人、行业首个提出整车阻滞力矩动态测试仪器开发者。她创造性提出“重量字典”的概念并全面应用于产品开发中。她,就是公司技术中心架构开发中心整车技术总工程师李峥。

李峥的父母是第一代东风创业者,李峥的父亲是东风公司售后服务第一人、第一辆东风车装车人李维谔,母亲陈学勤退休前在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从事汽车结构强度试验工作。在李峥记忆里,父母工作很忙很累,但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李峥的好习惯和好品质,深受父母的传承。

编撰项目方案的边界条件

吃亏就是占便宜

“以我的体会,做基础技术研究,吃亏就是占便宜。”李峥回首自己近三十年的技术研发路,如是感叹道。在清华大学,李峥学的是内燃机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高能点火”。在吉林工业大学上研究生时,选择的是汽车尾气排放研究。毕业后,李峥回到东风技术中心整车部转毂试验室,从事轻型车整车排放试验研究。李峥参与了EQ1030汽车和EQ7106双燃料汽车的排放性能的开发工作,参加了中国轻型汽车排放标准的集编和转化工作。

2002年,李峥作为教育部委派国家访问学者赴英国拉夫堡大学从事内燃机仿真专项的研究工作。2004年从英国学成归来,李峥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研究开发。李峥说,“做自主品牌技术研究,只有不停地去探索新东西,才能引领中国汽车工业创新发展。”

李峥主要负责控制策略:发动机和电机怎样分配能量,让运行的客车燃油经济性最佳。这就需要实地跟车,经常天一亮,李峥就去搭乘需要测试的混合动力公交车,收集公交车实际运行线路上的数据,做油耗分析和评估。“后来在做混合动力公交车与传统车油耗对比分析,都靠当时的数据。”李峥从不会谈她收集数据吃了多少苦,“推动自主研发的进展,这一切都值得。”

“做强自主品牌,必须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不能太多的去考虑个人得失,思考的越多,做的越多,经历越丰富,知识的积累越丰富,虽然可能和大家所看到的表面收益不成正比,但从长远来看,真的是占了便宜。”李峥坚定地说道。

和同事探讨车辆经济性改进方向

突破核心技术必须得靠自己

“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李峥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有着痛彻心扉的感悟。

2005年,李峥所在的东风电动车公司研究混合动力轿车时,因为没有自主品牌乘用车,想在一款车上增加一个起停装置,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功能增加,供应商要价1000万。“当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时候,做什么都举步维艰,哪怕实现一个简单的功能,付出的代价可能也是巨大的。”这深深刺激着李峥和她的研究团队,只好自己设计,直接从外部控制,由整车控制器控制起停,给发动机发断油和启动指令。

在做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经济性试验时,李峥和团队总是先了解策略,再根据实际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优化策略,不断总结、完善混合动力客车的标定,做到油耗更低、性能更好。李峥说:“如果没有这一段混合动力客车的研究,就没有后来混合动力乘用车开发策略的完全自主开发,真正的技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耐得住寂寞、专注地学习、积累、实践、优化,不断循环往复。”

“纯电动汽车滑行过程控制技术方案成为我们的核心技术,后续自主开发都沿用,同时建立了精度较高的续驶里程仿真模型,用于产品性能开发。”李峥自豪地说。一次,东风公司和PSA合作一个电动车项目,双方需要互相确认电驱动总成选型和性能指标,李峥团队分析出的电驱动总成需求高于PSA的需求,于是双方开展模型对标,发现东风比PSA多考虑了一个因素,最终PSA认可了东风的选型和动力性能指标仿真结果。

国外行业专家过来考察也好、协作也罢,一开始会习惯性质疑我们的研发实力。但是,技术上的尊重来源于事实。李峥说,“只要在项目中体现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就能够赢得国外专家的尊重。”为此,李峥带领团队总是想着多走一步,多做一些,多积累一些。

向年轻的同事传授数据分析方式

夯实基础就是增强竞争力

一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都是为了让产品性能更优越,更具竞争力,更能满足与时俱进的用户需求。李峥所负责的整车动力经济性能开发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领域,包含动力性、经济性、重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分配策略优化、动力经济性仿真分析和使用动力性。

风神奕炫项目是首个NEDC(欧洲循环测试)和WLTC(世界轻型汽车测试规程)油耗同步开发的车型,由于开发周期短,车辆资源紧,“骡子车”阶段没有条件开展油耗性能开发,ET0摸底发现测试结果比开发目标高0.5L/100km。“这是不可接受的。”李峥得到数据时倍感压力。影响一款车经济性因素太多,如发动机、变速箱、电器、车身,轮胎的滚阻系数、风阻系数等等,只要其中一个有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目标的达成。心存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李峥组织各专业一起讨论影响油耗的关键因素,一个一个排查、验证。一个多月,50多次试验与改进,终于达成目标。

李峥和她的团队一直很忙,不停地“赶路”,借助所有的力量,尽最大的能力去达成性能要求。“从整车性能来说,我们还是要去夯实基础,不管外界怎么变,夯实基础就是增加竞争力,如果没有特别坚实的基础,最后还是‘长不高’。不管别人宣传的怎么花哨,咱们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扎扎实实的把技术做好。”使用动力性和经济性,需要完全从头建立一套理论和指标体系。李峥自己学习、找资料,向国外同行咨询,在东风技术中心建立使用动力性和使用经济性技术课题,带领团队构建全新的技术框架体系。

谈到一个个新技术的突破,李峥谦虚地说:“我既不聪明也不能干,就是有一点认真,有一点细心,把每一件事尽力做到自己能力的最优;对于能力不所及的,也只是不遗余力地去做。”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现在车企开发越来越重视客户的反馈和意见,而且很多开发基本上都是来自客户,客户提出什么问题,围绕客户的诉求去做一些相应的开发。李峥和她的团队早已把客户刻在心中,围绕客户诉求去创新开发。

李峥团队部分成员

全力以赴把每件事做到最优

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在不断跟进汽车前沿技术的同时,李峥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研发人才。李峥培养团队的年轻人,习惯言传身教,带着他们一起做项目,手把手教。“工作是一点一点的细节搭建起来的,新人成长也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慢慢锻炼出来的。”李峥说。“我习惯跟团队一块做工作,不做甩手掌柜;在共同工作中,会解释做每件事情的原因、目的和方法,让他们亲自去实施,了解每一个环节,熟悉每一个流程,提升技术能力。”

在做轻型车排放试验能力和排放分析初期,试验室从国外引进一批新设备,使用说明书全是英文不说,就连里面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也和仪表的操作不太一样。李峥利用一周的时间,编撰了一本中文版“傻瓜式”操作说明书。“一直到我离开团队,这本说明书依然是大家熟悉和操作这套设备的首选。”李峥自豪地说道。“我就是比其他人多了一点认真和严谨,全力以赴地把每件事情尽力做到最优。”

李峥每次布置任务,对团队要求很高,跟别的专业交流,一定要有初步议案,哪怕今后改掉90%。“如果没有想法,就是空谈。”李峥说道。工作中每提出一个议案,大家讨论,李峥会提出很多的意见,“不知不觉中,他们就知道每一个技术问题需要考虑这么多的细节。”年轻的技术人员创造力、接受新知识能力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分析项目进展中指标达成情况

李峥自豪地说:“我的知识能力,我能够做的已经传递给同事,专业的技术构架已经构建完成,专业组长、技术骨干已经成长,他们的专业能力、技术素养已经足以支撑动力经济性专业稳健地、正向地顺利发展下去。”


(记者 龙际礼 特约记者 高旭 通讯员 顾盛炜/文 记者 吴杨/图  责任编辑 龚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