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与好为人师 (言论 作者 石有为)

唐代有个叫齐己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如下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已携诗向名诗人郑谷请教,郑谷笑道:“‘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佩服得叩地膜拜,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后人常津津乐道于这段文坛佳话,认为改“数枝”为“一枝”,点活了“诗眼”,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充任“一字师”。沸沸扬扬的流传之中,更多的人也人云亦云,推崇备至。

其实早有人唱过反调——只不过被一片颂扬声淹没了。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两句原诗,既切题,又写实,自然之至。硬把“数枝”改成“一枝”来迁就“早”字,造作而不自然,斧凿痕太深。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中开放时,哪会只有一枝单开的道理?郑谷好为人师,反而把诗改坏了。

人有了点名气(不论在哪一方面),就喜欢对别人乱加指点,以为自己的指点水平一字千金,这是一种陋习。现实生活中的“条子工程”“首长项目”之类就是郑谷遗风。

齐己佩服得叩地膜拜也大可叹息并怀疑。叹息者,这和尚不该称诗僧,自己的好诗被人改坏了还在那里认二百五作师父。怀疑者,齐己也许明明知道郑谷水平甚低,但为了借郑谷之名扬自已之名,才演出了这一幕戏。许多下属的水平明明高过上级,却常常颂扬上级不

得要领的指点,恐怕也属于齐己家传。

至于人云亦云的流传更是悲剧的背景。一千多年的流传还有错么?很少有人肯去反思。

“地大物博”喊了不知多少代人,现在大多数人还在喊,一人一口唾沫就足以把敢于反思、敢于唱反调的人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