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医保基金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国家医保局会同多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保持基金监管高压态势。
自2025年9月11日以来,国家医保局陆续公布了多起个人欺诈骗保典型案例,展示了打击医保诈骗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果。这些案例揭示了个人骗保的多种手段和严重后果,为广大参保人敲响了警钟。
一、国家对个人骗保关注度提升,形成多层次法律围网
近年来,国家在立法层面织起天网,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国家将对个人骗保行为的关注提升到了战略层级,不再是零散的政策修补,而是构建了系统性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险法》奠定了处罚基础,《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则首次为医保基金监管专门立法,清晰界定了个人骗保的所有情形。后续的《刑法》解释明确将骗保行为纳入“诈骗罪”范畴,而《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草案)》的制定更是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最细微处。这种从基础法律到专门条例,再从刑事打击到操作细则的多层次立法体系,标志着个人骗保已然成为医保监管中与机构骗保同等重要的核心目标。
二、处罚更具有威慑力,监管更加智能、精准。
一是对个人骗保的处理已从单一的“追回基金”升级为一套极具威慑力的“组合拳”式处罚。首先,“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让违法者在数月内无法享受医保便利。其次,“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的经济惩戒,确保了违法者在经济上绝对得不偿失。最后,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直接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面临牢狱之灾。这套从资格限制、经济重罚到人身自由剥夺的阶梯式处罚体系,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彻底改变了过去“罚点款了事”的预期,实现了真正的“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二是当前的打击行动已由过去依赖举报和抽查的被动模式,进入了技术驱动、主动发现的精准监管时代。医保部门通过大数据模型,对海量就医、购药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能精准捕捉到异常线索。例如,同一参保人短时间内在多家医院开取大量同类药品、医保药品轨迹异常出现在外地药店、医疗票据信息与真实就诊记录不符等违规模式,都会自动触发预警。这种“天网”系统让伪造材料、倒卖药品、冒名就医等行为变得极度透明和高风险,大大提升了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的效率与准确性。
三、个人骗保违法后果严重,面临法律严惩。
所有案例的处理结果都表明,个人骗保的违法成本极高。
经济上“得不偿失”:除了被追回全部被骗资金外,均被处以骗取金额2倍至5倍的罚款(如天津张某被罚2.2万余元,是骗保金额的2倍)。
刑事上“锒铛入狱”:一旦涉案金额较大,即构成诈骗罪,面临有期徒刑的刑罚(如深圳李某判2年4个月,湖北邱某判3年9个月)。
权益上“作茧自缚”:涉案人的医保待遇会受到影响,如被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真正需要看病时反而无法使用。
在此,提醒您务必牢记以下三点:
1.切勿心存侥幸,法律红线碰不得
大数据监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冒名就医、倒卖药品,还是伪造票据,任何欺诈骗保行为都终将被查实,并面临退回基金、巨额罚款、暂停医保待遇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严厉处罚。
2.保护好个人凭证,拒绝出借与租售
医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是您的“身份证明”,切勿交由他人使用。出借、租售医保卡不仅违法,还可能被用于骗保,让您在不自知中沦为骗保的“帮凶”,最终承担法律责任。请像守护身份证和银行卡一样,守护好您的医保凭证。
3.参与社会监督,举报欺诈骗保有奖
守护“救命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如果您发现身边有涉嫌欺诈骗保的有效线索,请立即通过以下途径举报:国家医保局举报热线:010-89061396或010-89061397。
您的每一次举报,都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健康保障金。
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好每一分“看病钱”“救命钱”!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