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近日,东风自主设计研发的H桥驱动芯片成功通过车规级可靠性认证,意味着东风汽车在自主芯片研发领域再次实现关键突破,为中国汽车产业链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再添重要支撑;东风高比能固态电池亮相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标志着东风汽车在下一代锂电池核心技术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十四五”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汽车产业以新能源与智能化变革掀起风暴。东风汽车矢志成为汽车强国建设中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创新发展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跃迁行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驱动东风汽车厚植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东风事业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时代变局中重塑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对科技创新进展和市场条件变化高度敏感,具有天然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内在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靠零散突破,得有体系化支撑。”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说。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十四五”时期,东风汽车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加快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力求以创新驱动打破“内卷”,在新赛道上赢得主动。
2021年,东风汽车发布“东方风起”计划与科技创新“跃迁行动”,将企业定位升级为“为用户提供优质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卓越科技企业”——这一转向,标志着东风向科技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正式启航。
2023年,东风汽车宣布实施东风新能源“跃动工程”,成立研发总院,构建“1+n”研发体系,聚焦新能源转型升级,深度整合研发体系、研发资源,全面提升研发效能。同一年,东风汽车实施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新车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深入推进“转型升级三年行动”。
通过对研发资源的集中管理,东风实现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统筹规划,使创新资源从分散发力转向“握指成拳”。
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印证东风强化科技创新的决心:“十四五”以来,东风汽车自主品牌研发年投入强度保持在8%以上,主力自主品牌乘用车新增技术创新投入100%用于新能源。“十四五”时期,东风获得汽车行业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主要整车企业第一;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连年位居行业第一,截至2024年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44万件;牵头和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数量位居汽车企业第一。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东风探索人才飞地模式破解人才后顾之忧,实施“博士倍增”计划揽才,搭建多级创新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每年引进应届毕业生2000余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近100人,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关键战略领域人才数量年均增速超15%,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同时,东风“借力”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和专家,在关键领域带动和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选拔培养了百余名专业总师、副总师及后备人才。众多怀揣汽车强国梦想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东风,逐渐成长为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专家以及专业领军人才,为科技创新筑牢“人才基石”。
在核心技术领域攻坚突破
科技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立稳了,关键技术攻坚突破有了更强底气——东风将整合后的创新力量,集中投向新能源与智能化两大核心赛道。
“十四五”时期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与系统性布局,使东风着力构建的“技术底座”逐渐释放能量——
在动力系统方面,东风坚持混动、纯电、氢能三线并举: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8%,正向更高水平迈进;完成首款800V架构、行业内首个高能效占比突破92.9%的电驱动产品;掌握燃料电池全技术链能力,氢燃料商用车累计示范量行业第一,东风氢能领域发明专利达830项,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
在平台架构上,东风构建起覆盖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多架构体系:猛士越野架构、量子架构、DSMA节能架构,以及商用车T1平台,为产品快速迭代打下基础。
在智能化领域,2024年,东风提出“具身智能体”概念;2025年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构建“一核双基双元”体系,并完成DeepSeek大模型接入;打造企业级太极大模型和中国首个中央集中式SOA天元电子电气架构;2025年上半年,东风自主乘用车L2+级自动驾驶搭载率达77%,L4级智驾产品在全国多个城市示范运营。
在智能化时代,汽车芯片已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驱动力。每一颗跳动的芯片,都是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强大心脏。2022年,东风牵头组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该创新联合体发布的首颗全国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计划于2026年量产上市。近日通过车规级可靠性认证H桥驱动芯片——INB1060,是东风汽车针对汽车核心应用场景研发的高可靠性产品,也是汽车电子系统的关键驱动部件,在功能安全与运行稳定性上已达到国际公认的车规级标准。
此外,在电池、电驱、电控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部件领域,东风也已实现自主可控:建成 22GWh电芯、5000套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0.2GWh固态电芯中试线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年产88万台自主乘用车电驱动总成和10万台商用车驱动电机能力;建成42万套自主控制器和70万套IGBT的生产能力。
10月21日,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上,东风汽车系统展示岚图FREE+、2026款岚图梦想家、猛士M817、风神L8等热门新能源车型和涵盖关键核心控制器及芯片、100%国产化芯片平台、天元架构、天元智能、天元智驾、太极大模型等六大核心板块技术展品,全面展示东风汽车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创新突破与深厚积累。
这些成果,正共同构筑起东风发展的“技术护城河”。
在开放合作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央企业的使命担当,要求东风汽车在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扛起“国家队”责任、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队”的责任不止于自身强大,更在于拉起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朋友圈”。“十四五”以来,东风以“链主”担当,在开放合作中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联合产业链伙伴,一起把‘蛋糕’做大。”杨青说。这一理念,贯穿于东风汽车开放合作的每一步。
构建创新联合体聚合力。东风与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携手构建固态电池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国中车合作开发量产IGBT模块,并进一步开发SiC模块,打破国外企业垄断;携手中国铝业、中国一重等11家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一体化压铸技术——2026年,东风一体化压铸产业化项目将投产,建成全球最大的16000吨+10000吨双产线,年产20万件轻量化部件,可将新能源车底盘结构件从数百个零件精简为单一组件,在轻量化、刚度、强度方面实现大幅改善。创新联合体的构建,有效提升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跨界合作激发发展新动能。东风与华为联合打造“全新一代天元架构”,2025年9月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双方的合作已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全栈技术。目前,东风岚图、东风猛士科技、东风奕派等品牌已陆续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L3级智能辅助驾驶量产落地。
在供应链生态建设方面,通过打造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东风带动湖北260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目前,集群内一级配套商已突破1000家,成功将所在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零部件品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创新力最强的配套基地之一。2023年,这一产业集群实现汽车产业总产值超过6400亿元,其中东风占比超过34%。这种“整车+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完整生态体系,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2025年7月,东风牵头获批建设“汽车具身智能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移动、清华大学等60余家产学研单位,共同推动“汽车具身智能体”研发。实验室将重点攻关四大研究方向,计划在3-5年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东风还积极参与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在雄安新区,东风参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建设,携手地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示范项目将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商业化落地提供重要实践平台。
今年3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第六集《风起东方》在CCTV-1综合频道等平台播出。《风起东方》聚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变革,以东风汽车转型为脉络,展示东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以及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成效,充分彰显东风汽车“铸国之重器、守民之命脉”的使命担当和汽车产业“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展望“十五五”,东风汽车必将以舍我其谁的央企担当,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建设汽车强国贡献更大“东风力量”。
(记者 吴雨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