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马戟,男,1926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十总店村。1940年参加儿童团,1942年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4月参加如东县桐本区委青工队,先后担任如东县下属乡镇的财粮员、会计,负责财粮征收与供应分配,负责地下党经费发放及武器购买开支。1954年-1956年在一汽动力处设备科任副科长。1976-1979年任二汽水厂党总支副书记,1980年任二汽技工学校副校长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1987年,光荣离休。
马戟接受记者采访 张斯晨摄
老兵心语:我这一生,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党和国家八十多年来的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老马的今天。这话不是口号,是我从枪林弹雨、从一穷二白里走过来的真切体会。
我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变迁。从山河破碎到站起来,从温饱不足到富起来,再到现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先进强国。这一路走得不容易,每一步都淌着汗、凝着血,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走得稳当。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跟党走,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有奔头!我这把老骨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永远向着光明、向着党!
我衷心祝福伟大的祖国,未来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也祝愿我曾经奋斗过的东风公司,继续乘风破浪、欣欣向荣!
马戟荣获许多奖章 邱锦摄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的前一天,记者在国药东风总医院住院部,见到了年近百岁的东风公司抗战老兵马戟。老人穿着很整洁,一头白发梳得一丝不苟。为了准备此次采访,还特地准备了一份手写的提纲。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思维清晰,声音洪亮。谈起日本鬼子的残忍、抗日军民的奋战,老人屡屡拔高声调,慷慨之状令记者深受感染。
从苦难少年到百岁老人,这位曾在二汽工作过的抗战老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报党报国的赤诚之心。他那仍然滚烫的初心,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也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人砥砺前行。
国仇家恨 少年觉醒
马戟少年时代即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饱受亡国奴之苦。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了南通城,随即向南通的周边卫星城镇扩展,还在马戟家乡附近设下据点。南通也成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戟还记得,1942年,日军闯入村子,到处抓中共地下党。“日军把村子里的年轻人赶到一起,一个个问是不是地下党,我也被日军捉住,他们看我是一个小孩,就把我放了。”马戟回忆,当天,日军杀害了50多人。谈及日寇暴行,他的声音有些颤抖:“这血海深仇,我一辈子都记得。”
那个时候,马戟已经加入了儿童团,在村里巡逻放哨,一发现情况就发出示警信号。“我那时参加儿童团,是为敌占区的村民和共产党掌握的坚决抗日的武装组织——特务总队站岗放哨的。我们家乡那里是平原,没有大山,河汊纵横。日本鬼子和伪军对乡村的扫荡、清乡是经常性的,说来就来。我们这些儿童团员在站岗放哨时总是瞪大着一双眼睛,生怕敌人摸上来了老百姓要遭殃。”说到敌人来了怎么办时,马戟告诉记者,“我们就急速跑到村子里将我们口中的哨子尖厉地吹响,同时大喊着: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村里的人得知消息后,就迅速往鬼子来的方向的反方向疏散。”
参加革命 团结抗战
1942年,年仅16岁的马戟在革命烈士许彧的引荐下正式参加革命工作。“许彧同志是我这辈子最怀念和感激的人。”谈及引路人,马戟眼中泛起泪光。“许彧是我从小学到初中的同班同学,又是我的邻居,我和他的关系就像亲兄弟。在学校时,他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他参加革命工作后,经常给我讲形势、讲政策,他从政治上关心帮助我,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许彧那时是区里的宣传干事,中共苏中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驻桐本区特派记者。1944年12月,许彧在一次参加区里会议时,被突然来扫荡的日本鬼子杀害。这么多年过去了,马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许彧烈士,还保存着一张许彧烈士的画像,永远纪念他。
战争年代,马戟(左)和战友合影
在抗击日军侵略的烽火岁月中,马戟深刻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参加革命后,他担任统战干事,“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团结全国各界抗日人士”。他走村串户,顶着风雨、忍饥耐饿,一遍又一遍地向人民群众宣讲党的抗日主张和相关政策,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唤醒了当地群众的国家意识与抗争精神。
马戟还发动群众与那些阳奉阴违的地主作斗争,揭露他们变相加租的盘剥,反抗他们非法夺田的压迫。随着统战工作深入开展,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他们不仅在田间辛勤劳作支援前线,更主动参与抗日活动,成为敌后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甚至一部分开明地主也受到感召,自愿减租减息,加入到抗战阵营中来,共同守护家园山河。
管粮管财 忠诚担当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马戟曾经肩负一项艰巨的任务,做一名精打细算的“财粮员”。主要负责当地财粮的征收、保管、运输、供应与分配,这是维系部队生存与作战的“生命线”。
当时条件极端困难,日军严密封锁、频繁扫荡。然而,就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马戟与通勤队员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一年之内成功征集了二十万斤粮食和五万担棉花,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为应对敌人疯狂掠夺和搜查,我们采用‘藏粮财于民’的办法,把粮食分散存放在可靠群众家中。”马戟回忆道,大家小心翼翼地将粮食分散存放在可靠的老乡家中,每家每户只存少量,既减轻了群众压力,又降低了被敌人一次性发现的风险。这种办法不仅保护了物资,还让人民和军队联合得更为紧密。
比粮食更珍贵、也更危险的,是部队的资金。每一位通勤员在执行任务时,要亲自背负沉甸甸的金银新币。“这背的不仅是钱,更是革命的命根子,相当于前线战士的弹药和粮食,哪怕付出生命,也绝不能有一丝闪失!”马戟和通勤员们穿越封锁线、迂回于敌占区,拼命守护这些“命根子”。
战地会计 一丝不苟
因为工作表现突出,马戟又被组织委以重任,接手了会计工作。可他一没经验、二没基础,连账本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完全是个“门外汉”。“有一天在路上偶然捡到一张被丢弃的财务报表,纸面已经泛黄,数字也模糊不清,我把那张纸摊在桌上,一笔一笔地推算,反复琢磨每个数字背后的逻辑,硬是把整张报表的来龙去脉算得清清楚楚。”就靠着这样的笨功夫,马戟一点点摸出了会计的门道。他渐渐搞懂了记账法,后来还总结出一套对账技巧。
而马戟肩上的责任,远不止记账。当时,他还负责发放中共地下党的活动经费,甚至经手购买武器弹药的重大开支。资金安全,性命攸关,马戟既要学习会计业务,又要行军打仗,他和几个战友负责保管调运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信息单据,几十斤的材料装在大木箱里,要跟着部队随时转移。白天,他们跟着部队在山沟里转,晚上连夜核对账本信息,有时一对就到天亮了,不敢耽误又继续出发。
“我把金条和银元用布裹紧,牢牢绑在腰上,日夜不离身,连睡觉都不敢解下来。”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组织上为马戟配了一把手枪,“只有3发子弹,主要是以防不测。”马戟回忆道,每一次支取经费、每一笔款项进出,他都极其谨慎,反复核查。“多一分不行,少一分更不行,不能有任何一点错误,这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赤诚不改 薪火相传
1945年8月15日,马戟所在的部队得知日本投降后,与村民一起举行庆祝会,鞭炮齐鸣,嗓子都喊哑了。直到深夜,四处还是灯火通明,大家纷纷冲上街头,开心地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从儿童团到区会计,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马戟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调苏北行署、江苏省文化局、中国一汽、上海造船厂、武汉农业水泵厂等单位工作。1976年到二汽工作后,马戟先后参与水厂建设、参与创办二汽技工学校、推动企业廉政建设,1987年在二汽离休。“国家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强国,我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马戟十分关注国家的发展,也牵挂着东风公司的成长。“每次阅兵看到东风猛士,我都特别自豪,这是几代东风人的心血!”马戟感慨道,东风汽车已成为国际知名车企,作为一名老东风人,他倍感自豪,希望东风造出更多更好的新车。
“感谢党和国家80多年的培养,看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我这辈子值了!希望年轻人要记住,今天的和平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要努力把咱们国家建设得更好!”采访结束时,马戟再次表达了自己心声,“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东风汽车欣欣向荣!”
(记者 邱锦 实习记者 赵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