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者的乐趣 (散文 作者 付建芳)

临近汉江之滨,假日周末来江边上垂钓者甚多,人们就像天地之间一沙鸥, 自带着 “一人独占一江秋”的豪情,“ 一拍一呼还一笑”的自在,融入在水天一色的大自然,远离一切闹市的喧嚣。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是醉心于垂钓时的那一份怡然自得,相忘于江湖,虽然久坐无鱼,却也能心静如水。最早语文课本里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诗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来朗朗上口酣畅淋漓,一幅大雪封山的水墨画卷,一位遗世而独立的老翁,孤傲的背影在白山黑水中默默坚守着这份孤独,仿佛一切就在此刻定格,也在此刻穿越了千年的风霜。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和回味!

美国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书中看写到一个坚强的战士,一个不屈不挠的渔夫驾着梦想的小船在茫茫的海上,在无边无际的深海里经过了八十多天的鱼死网破的奋斗,却只带回来一个巨大的马林鱼骨架,最后他在夕阳西下余晖里里拖着满身疲惫和闪金光的身躯回到了他的窝棚。此刻在我心头涌起一丝丝的怜悯酸楚,我多么希望这位圣地亚哥老人能在岁月的洗礼下,能够拥有一个美好而安定的晚年生活啊!这本书,让我情不自禁会去反复的阅读,在一大段一大段老人与大海,鱼的精彩激烈搏斗细节里,我都会思考他为什么不逃离如此的绝望境地,在茫茫的大海里他的内心是在追寻什么呢?他真正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最后当看到小孩曼诺林一脸崇拜的默默守候在老人身边时,我似乎懂得那条被啃食了体无完肤的马林鱼的价值了。

在我们中国的诗歌历史上,《渔父》出自屈原的《楚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游经沧浪水遇到渔父,当时颇为伤感的屈原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而渔父则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点醒屈原。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渔父代表时隐者的思想,一种豁达大度,不强求与人,我喜欢渔父的思想,更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的清醒,不渴求,不强求,“和其光,同其尘”。世道清,就洗洗衣服。世道浊,就洗洗脚。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屈原要求自己过于完美,不能有一点的尘土污染。在芸芸众生当中,就是一个独往独来的神!

在世俗的世界里,每个人所探求的都会有所不同,我们中国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放逐于波涛,浊酒一壶,钓竿一柄,惯看秋月春风,从此后,春风秋月,凡尘闹市,都付笑谈中。当我们在江边垂钓时,吹着江边的小风,我们内心的是平静松弛的。在如此之卷的当代,这时候发现渔父才是第一快乐之人,人生的尽头更应当是自由豁达随缘的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