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党员管永超主持开发的C15TDR发动机获评2020年度“中国心”十佳发动机,成功将国内自主品牌发动机水平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准。拿到奖杯时,管永超心里冒出一句话:感谢遇到的困难!
没有困难,就没有成长
学习发动机专业的人,都有一颗自主心。入职之初,管永超就想造一款国际一流水平的发动机。但面对现实,发动机关键流程缺失、关键标准缺失,诸多困难让他举步维艰。“没有标准、流程,就没有一个判断的基准,没有指导的纲领。”管永超说。
2011年,管永超和同事开始进行东风首款国5车型排放开发。他们深刻认识到,排放和油耗相关法规是驱动发动机技术升级的关键。针对欧5和国5排放法规难点,他和同事反复查阅论文、进行竞品试验分析、调研合作伙伴,拟定开发框架流程,逐步制定了三级管控指标。又通过不断的小样试验、单体试验、台架试验和转毂试验,反复优化技术指标,一步一步突破。历时3年,他们基本建立了东风排放开发管控体系。
此后,管永超又持续开展欧洲排放法规和美国排放法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排放开发管控体系,打破了外资企业技术封锁,促使东风自主产品在国5和国6排放法规实施时,走在了行业前列。
“感谢遇到的困难,我们成就了‘中国心’十佳发动机。”一款拥有绝对优势的发动机产品,是大幅提升东风自主乘用车竞争力的法宝。
在C15TDR立项的时候,项目团队就决心打造同级最优秀的发动机。他们调研了所有相关产品,设定的目标“比第一梯队里的顶尖还要好”。
管永超说:“只有性能做到极致,才能成就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了追求极致性能,他和团队成员在C15TDR发动机上集成了高效抗爆震快速燃烧系统、深度降摩擦技术和智能热管理三大前沿技术包,包含15项核心技术,其中高压冷却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双腔油底壳、暖风控制阀等为行业首次量产应用。
别人知难而退的,他们迎难而上、越战越勇
管永超介绍,高压冷却EGR在他上学时候的教科书里就有,但增压发动机一直没有搭载该技术。实验室可以做出来,但工程应用的时候,却面临可靠性、效果打折扣、成本等难题。
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就做不到吗?管永超反问。为了性能最优,必须制服“拦路虎”。
他们设计了十几种方案,又做了十几轮优化,终于达成目标:保证了可靠性和低成本,实现了高压冷却EGR技术在国内增压发动机上的首次量产应用。
机油快速加热技术,也基本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比如电加热技术,在燃油车发动机上实现难度很大,几乎没有工程应用。“不信邪”的管永超团队也实现了——他们创新设计了双腔油底壳,进而解决了在传统燃油车发动机领域的工程应用难题。
“双腔油底壳设计完成后,我们和国际上仅有的一款类似产品做了对标。我们的成本不到它的三分之一,可靠性更好、故障率更低。”管永超说。在评选“中国心”十佳发动机时,几个大学教授评委对这个设计赞不绝口:“能否提供一些样件,我们用于教学?这是非常典型的创新案例。”
这些创新的累积,奠定了C15TDR发动机领先的基础。
别人“差不多就行”的,他们挑战极限、追求极致
搭载C15TDR发动机的东风风神奕炫MAX怠速状态下的噪声为36分贝以下,在十万元级别的车上绝无仅有,比合资同级车型噪声还低。
发动机动力性与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水平有冲突。一般而言,动力性越好,NVH就会变差一些。在立项时,NVH指标并没有那么高。但管永超和团队自我加码,挑战更高目标。
“为了实现动力好又兼顾NVH性能的目标,活塞的方案都设计了几十个,一些国际供应商都被吓到了,都不愿意跟我们合作,因为我们定的指标太高了。”管永超说,“经过近5个月的打磨,我们实现了目标。在这个项目中,一些最初我们认为都不可能实现的指标,最终都在这款发动机上实现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管永超对一些核心指标进行了二次拔高,跟竞争对手彻底拉开了距离。
“我们不断地解决困难,解决那些‘拦路虎’,才建立起了核心能力。我们其实还是比较感谢当时遇到的那些困难的,没有那些困难,就没有我们的成长。”管永超说。
(记者 吴杨 陈五林 责任编辑 赵巧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