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循环经济 弄潮绿色低碳——记公司2024年度劳动模范、东风鸿泰资源循环公司产品服务开发中心主任甄琦

【东风汽车报讯】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全面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不仅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还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充沛的“东风汽车动力”?武汉东风鸿泰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源循环公司”)产品服务开发中心主任甄琦用四年时间编织出一张覆盖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网”,而他的转型之路也恰是东风鸿泰推进绿色低碳全价值链转型的微观影像之一。

甄琦(中)与同事现场探讨电池产品的拆解工艺

扎根一线的“破圈人”

毕业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甄琦,2014年带着三年的设备管理经验,加入东风鸿泰零部件集成分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开发部的工艺员。刚入职的甄琦负责的第一个产品是前后桥,“我在神龙公司生产线学习前后桥的封装工艺,学成之后去了东风鸿泰成都汽车零部件集成分公司,一待就是三个年头。”三年间,甄琦负责散热器、踏板等零部件的工艺方案、装配和交付等工作。

2017年,回到武汉的甄琦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工艺优化上,着手对多个园区开展面积和产能的整合,推进园区使用效率最大化。“配合工艺优化,每年要对生产线进行一到两次的调整搬迁,既有效缩减了占地面积,又打破了传统的人员密集化生产方式。”

2019年7月,面对市场环境变化,东风鸿泰零部件集成分公司决定整体搬迁,谋求转型升级的新机遇。甄琦牵头负责整个搬迁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从塑胶园区到万家湖地块,从东风佛吉亚园区到资源循环园区……他将全部精力投入搬迁项目中,项目每一个选址方案都力求在空间形态与产能配置之间,探寻最佳平衡。“当时考察论证了好几个场地,搬迁方案也做过很多版,最终确定了资源循环园区内4800平方米的场地。如何在既定场地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匹配和产出效率的最大化是方案最大的难点。”

但要实现最终布局,需要在方案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包括工时、物流距离等诸多因素,并进行多轮测算。甄琦回忆道,“要保证生产节奏与客户需求同步,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通过验证和跟踪。比如7公里的运货距离,我们开着货车跑几趟来验证用时和路线。我们还有个搬迁交流群,物流、生产交付、质量、工艺等近30人在里面,出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那时候我都在现场盯着。”历时半年攻坚,搬迁项目顺利完成,并获得当年的集成分公司总经理特别奖。“做完这个项目,我懂得了规划的重要性,如今面对问题,我也能快速厘清优先级,游刃有余地协调资源。”

无论是早年担任设备工程师时攻克技术难题,还是如今统筹各类工艺优化项目的落地,甄琦以切实解决问题为成长注脚,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跨越。

绿色转型的“织网者”

2020年,东风鸿泰零部件集成分公司与资源循环公司合署办公,当时资源循环公司没有技术部门,很快甄琦就接到了新的任务,参与制定资源循环公司的“十四五”规划。

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典范,资源循环公司推动业务从简单贸易向价值链转型。而转型的系统性设计、核心能力的提升、价值创造的具体抓手……这些既是规划要包含的关键信息,也是甄琦要学习的全新专业领域。

“深入了解资源循环的业务就是从制定规划开始,后续依托规划体系推进具体课题的落地实施。”这份甄琦和团队历时四个月构建的战略发展规划,系统覆盖了绿色工厂固废回收、整车报废及零部件再制造、电池回收利用等几大核心模块。而甄琦也随着组织机构调整,负责资源循环公司产品业务孵化工作,通过科技赋能与服务创新,推进低碳服务业务基础能力升级与转型实践。

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甄琦主导和参与的若干业务都融入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当数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工业化,他带领团队实现了能力建设、工艺设计、订单获取和生产交付的全链条突破,而这场攻坚也填补了资源循环公司在该业务领域的空白。

甄琦带着新招聘的技术人员和跑市场的业务员,开始在该领域探索,在没有生产线、没有技术人员、市场认知为零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落地。甄琦团队尝试把叉车的铅酸电池改造成锂电池,不仅对低速车的产品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培养出了技术全面的产品开发人员。

为了找寻市场和客户信息,甄琦与团队成员参加行业大会,不仅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还加够了100个微信,递完一盒名片。“虽然会被误解是发传单的,但还是渐渐地认识了一些行业伙伴,建立了沟通渠道,寻找合作的机会。”源于这种执着的坚持,最终甄琦团队与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为其生产四轮城市旅游观光车配套电池。

“当时电池梯次利用业务,连行业都在摸索阶段,找寻产品的使用场景。我们跑了半年市场,终于拿到了第一笔订单,才觉得心里有底了。”甄琦团队制定产品设计方案,生产线也在同步建设,最终交付了第一笔100台的订单。

东风本田固废业务基础能力建设策划方案、可回用零件精细拆解、变速箱再制造、塑料和贵金属直达终端、与东风岚图联合成功申报工信部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甄琦带领团队持续探索新路径,推动低碳服务业务实现质效双提升。

硕果累累的“挖矿人”

多年来,甄琦不仅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驱动核心业务取得突破性发展,更将个人技术积淀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参与制定发布行业团体标准3项、发表科技论文4篇、专利授权5项。《退役电池综合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及环境影响研究》获得2023年东风科协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汽车科技》杂志绿色低碳技术专刊优秀论文二等奖。《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报废汽车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24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甄琦还带领团队积极推进碳管理业务,研究汽车资源回收利用碳管理课题、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产品碳足迹核算,完成了东风鸿泰各分子公司碳排放盘查,编制发布《东风鸿泰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解决方案》《东风鸿泰低碳服务手册》,参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行业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方法等碳排放标准研制。

如今,资源循环公司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效。2024年,绿色工厂先后建成惠州、十堰、襄阳、成都固废回收基地;整车拆解及再制造业务进入整车售后体系,变速箱再制造拓展新客户4家,报废车合作企业新增1家,拓展火花塞、膜电极汽车贵金属回收品类;电池回收业务累计回收网点签约达41家,销售渠道布局增加15家,年电池回收业务回收量3665吨,同比实现大幅度增长。

高效识别与分类的智能设备、贵金属的快速提取技术、回收产业碳价值的挖掘……这些都是甄琦认为在未来可以实现技术突破的维度,“技术、资本、渠道的比拼将重塑行业格局。谁能在合规化与降本增效中找到平衡,谁就能在‘城市矿山’中破局而出。”

同事眼中的劳模

认真做好每件事

谈起甄琦,资源循环公司再制造业务总监侯敏道出了三个特别,特别认真、特别踏实、特别务实,这些特性也浸润在甄琦工作的每个细节中。

开发一款大巴车电池包再制造时,当时的激光焊接设备的能力尚在建设中,现有设备无法满足反馈线焊接需求,而甄琦没有放弃,提出以结构件设计破局,在本来的结构上做设计的小改动,实现了焊接需求,也没有增加额外的成本。

甄琦对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还体现在与客户的沟通中,“他能精准抓住行业痛点,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构建专业认知,赢得客户的信任。”侯敏期待甄琦不断以技术赋能寻求业务增长的新可能。

责任心是张婧初入团队就从甄琦身上学到的。“不管多难的活,他从不推诿,带着我们商讨如何解决,对标行业做改进。”在项目推进中,甄琦始终坚持节点拆解、权责明晰的管理模式,定期跟进进度、梳理难点。张婧坦言很喜欢团队的氛围。“甄琦不仅手把手指导实操,更注重因材施教,会根据成员特长分配适配任务,还为每个人搭建展示舞台。”

记者手记:

时隔一年再次采访甄琦,依旧是如沐春风的笑容和如数家珍的专业输出。在甄琦看来,每一项成果的取得和每一次努力的尝试,都是一次突破、一次成长和一次进步。

既做冲锋在前的旗手,又甘当托举后辈的阶梯。谈起曾在手下成长的技术骨干,都能在东风鸿泰各个事业板块的业务中独当一面时,甄琦的眼底总会漫开温煦的笑意。

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在顺境中顺势而为。无论困难有多大,成果有多少,甄琦始终保持着对行业的热情和对专业的执着,为“绿色鸿泰G3^3”战略的征程,默默倾洒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 赵璠 文/图 通讯员 王芬 王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