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阳光越发炙热,越南芽庄海滩一旁的公路上也渐渐繁忙起来,上班族的摩托车大军汹涌而至,轿车、旅游大巴夹杂其中,橡胶轮胎与公路的摩擦声,喇叭声此起彼伏,海鸟的鸣叫声渐渐的淹没其中。越南芽庄,这座城,忙碌起来。
海滩前的马路很难过。因为只有斑马线,没有人行道的红绿灯。当密密麻麻,宛如千军万马的摩托车大阵,向你飞速冲来的时候,想泰然自若的穿行而过,绝对需要勇气和技巧。我又是伸手示意,又是瞪大双眼紧盯对方,又是匀速向前,所有过马路的技巧都用上,仍然心惊肉跳。狭路相逢勇者胜,有的摩托车会减速,但也有不但不减速,而且加速从身边冲过的,吓得我魂飞魄散,于是,最后几步再也装不下去了,一溜烟跑过去了事。
奇怪的是,这里的欧洲人似乎天生就会过马路,穿着拖鞋,溜溜达达,走到马路边,没有丝毫迟疑,施施然向前,从高速车流中穿过,神态轻松,甚至不怎么看车,一边聊天,一边搓身上的细沙,胜似闲庭信步,就像自带“辟水金睛兽”一般。
这里的马路,还有一种叫“客先死”的观光三轮车很特别。客人座位在前,一旦有意外,客人首当其冲,据说,这是法国殖民地时期,法国人嫌弃越南车夫汗臭味而特别设计的。虽然有些安全隐患,但视线开阔,美景一览无余,遮着雨棚,风雨无阻。骑车者在后,现在也不用人力蹬了,而是电动马达,速度不慢,推着客人在车海中穿行。车身上,绑着五颜六色闪烁的灯带,绝对招摇。
芽庄海边的感觉很舒适,也许是之前游客并不多的缘故,处处透着传统与游客暴增之间的碰撞。
海滩上售卖的只有新鲜水果,咖啡饮料,孩子们玩的水枪、挖沙塑料铲之类,连泳衣都很少见。沙滩上的垃圾也只是捡捡塑料瓶,细碎的垃圾杂质,都没有人清理,有些地方更衣室居然男女混用。大小景区里,只有越南文介绍,导游也只讲大概,细节只能靠自己瞎猜。
一个岛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中国游客,海滨的泳池边,居然设立了日场卡拉OK。各地的中国游客泳衣上阵,纵情高歌,旁边还有人抚掌舞蹈相和,高潮迭起,欢声笑语,一张张不年轻的脸上焕发光彩。
另一个海岛上,找地方冲凉,才看到浴室两个字,一个皮肤黝黑的越南老妇,便突然出现在身前,生硬地,大声喊着中文“给钱,1万五!(越南盾)”一只手伸到眼前乱晃,气势逼人,吓了我们一跳。再问其他,人家一概听不懂,讨价还价更别想,乖乖交钱。
这让我想起赵丽蓉说的,北京迎奥运普及英语时,“来是come去是go”的桥段。看来越南的实用中国单词也普及的不错。
越南人也很努力。晚上八九点钟,甚至更晚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年轻人,就在街道旁边小凳子,或者是摩托车坐垫上,埋头吃盒饭,这种干劲还有点像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史的中国。
芽庄,就像一个“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姑娘,美丽淳朴,自然天真。初涉世事,尚未学会市侩圆滑,有些羞怯,几分生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