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无小事 细节定成败——东风股份铸造工厂质量攻坚二三事

【东风汽车报讯】质量意识入人心、质量行动见实效,9月以来,东风股份“质量月”活动全面铺开。从一把锉刀破解工艺难题,到25份“军令状”严守出厂防线,再到0.01毫米的极致把控终结质量隐患,东风股份铸造工厂作为关键生产单元,以三则真实可感的质量改善案例,生动诠释了“质量守门员”的担当。

一把锉刀“逆向破题”,一年节约成本1.5万元

“4008孔倒角震纹的问题,总算彻底解决了!”看着加工后光滑如镜的工件,东风股份铸造工厂作业指导员吴进难掩兴奋。此前,车间面临一道棘手难题:刀具更换后,新刀加工的4008孔中,70%因倒角出现严重震纹不符合工艺要求,多次换刀、调参数均未改善。

“会不会是新刀刃太锋利,反而导致切削时震动?”一次调试中,吴进跳出“越锋利越好”的固有思维,提出逆向猜想。他取来锉刀,将新刀刀刃轻轻搓钝——既保留核心切削力,又减少瞬时冲击。试加工后,震纹完全消失,工件倒角精度达标。

这一“土办法”很快在车间推广,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生产的质量问题,还大幅降低刀具损耗与返工成本,经测算,一年可节约成本约1.5万元。吴进用一把锉刀,“锉”出了质量改善的创新思路,也为一线员工参与质量提升树立了标杆。

25份“军令状”,守好产品出厂最后一关

“我承诺:无砂眼、无粘砂、无披缝……杜绝不良流出!”近日,东风股份铸造工厂品质控制室检查一班的25位检查员,集体签下“质量承诺书”。

作为全厂铸件外观检查的“最后一道防线”,检查一班承担着缸体随线、缸盖随线、铸件会签、新品专检等9个工位的检查任务。在检查现场,除了铸件翻动的沉闷碰撞声、砂轮打磨的尖锐摩擦声,听不到多余声响——每位检查员都紧盯手中工件与标准手册,既要“不漏检”,精准发现每一处细微缺陷,又要“不误检”,严格按标准判断工件合格与否。

“手电筒照过的每一寸表面,砂眼、粘砂绝不放过。少一个缺陷,就多一份安心。”退伍老兵徐斌的话,道出了检查员的责任底色;党员王汉敏坚持打磨、焊补的每一处痕迹都亲手确认,做上标记才踏实,坚决不让问题流到下道工序;作业指导员张军波直言:“守护质量生命线,就是让产品完美出厂,防止客户抱怨”。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从源头拦截问题,确保不合格品零流出!”班长孙长江接过25份承诺书时坚定表示,每一次合格交付都是工厂信誉的承诺,检查班将以实际行动践行质量战略,为铸造工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0.01毫米的坚持,终结震纹再现

铸件加工车间的崔建新,最近总盯着机床的工件看。大伙儿都知道,他是在跟L缸体627孔的“倒角震纹”较劲儿。

“为什么总有倒角震纹呢?”崔建新急得直挠头,他和操作工一起想办法。崔建新指导操作工怎么磨刀,怎么找刀具的刀刃背部高点,经过他的指导,加工出来的倒角光洁度完美,连续5件都没有震纹,崔建新松了口气。

时间过了一个小时,在加工第16件缸体时627孔倒角又出现了倒角轻微震纹,第17件工件又没有震纹,这可把崔建新愁坏了,怎么现在又出问题了?崔建新陷入思考中,他复盘刚才的对刀、打刀高,检查刀刃的打磨情况。

检查出来4个刀刃中,有1个刀刃的高度高出1道(注:1道=0.01毫米),是不是就是这0.01毫米的误差造成的震纹?老崔盯着这个细节不放,他用合金锉刀一点点打磨,经过10多分钟的打磨,对刀打表4个刀刃高度显示“0道”误差。

最终,经过20多天的加工,L缸体627孔没有再出现倒角震纹,问题被彻底解决了。20多个日夜的坚持,是对“质量无小事”的最好诠释。

(记者 陈美奇 通讯员 吴进 胡应安 张笋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