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纪念章,心里感恩党。建党一百年,我亲身经历了七十多年,看到党领导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为之感到骄傲自豪也充满了感恩。”退伍军人、东风锻造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老党员刘培亮激动地说。
疫情期间,做小区志愿者的刘培亮
刘培亮是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板桥乡人,16岁当生产队(组)会计,17岁在公社(乡)当通讯员,18岁在永宁岗大队(村)当民兵营长。19岁入伍,24岁复员,入职二汽,在二汽锻造厂当电工一直到退休。
1964年,刘培亮在村里担任民兵营长时,积极抓民兵训练,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学习时事政治等。一次,当地遭遇大雨,河道涨水的紧急情况下,他带领民兵疏通河道。在农忙季节,还带领民兵帮助各生产队(组)义务劳动,解生产队燃眉之急,深受到大家好评,并由此获得上级奖励“一台板车”。
1965年11月,刘培亮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133师。刘培亮是有线通讯兵,还负责宣传板报,发展新团员,辅导文盲战士学文化等,有一位安徽籍战士不识字,经他辅导后认识了三百多汉字,可以给家人写信了。因为平时表现出色,他的工作得到连队指导员的好评,入伍一年即入党。
在吉林大蒲柴河镇参加电缆架设任务时,当时的电缆用的是一种铜包钢电线,属于军用战备通讯电缆。为了铺设电缆,通讯兵需要经常爬上十八米高的电线杆进行高空作业,刘培亮在电缆架设过程中胆大心细,任劳任怨,不怕吃苦,最终该通讯电缆跨过了松花江。
参与锻造厂建厂初期平整地基
1970年3月,24岁的刘培亮从部队复员回到老家,适逢二汽在县里招工,当时他了解到二汽是一个军工厂,便决定报名去二汽“继续革命”。他坐火车到丹江口,第二天坐船到汉江邓湾码头,锻造厂派人在码头接他们。
当时的十堰荒凉一片,锻造厂只是一块正在推平的土地,还没有厂房的影子,厂里的职工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建干打垒房子。刘培亮回忆那时的场景是:离锻造厂不远有一条六米宽的老白公路,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走,车辆经过时,行人用伞挡住车辆溅起的泥水。
1970年5月,刘培亮被安排到长春一汽学习电工知识,所遇老师是一位清华毕业的高级工程师。刘培亮抓住机会,勤奋学习,三年时间掌握了电器控制、变压器、直流电机构造及维修等方面知识与操作技能。
有一次上夜班,他搬上板凳,倒上茶水,恭敬地请师傅给他讲龙门刨知识。老师结合车间里的车床、铣床、龙门刨床,结合图纸给刘培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讲。刘培亮下夜班后回到单身宿舍,没有睡觉,趁热打铁,把老师所讲的知识根据记忆做起笔记,不仅加深了他对龙门刨的理解,笔记也在他以后的工作中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
1973年10月,刘培亮回到二汽,这时锻造厂厂房已建起了骨架和低矮的围墙,有的车间已经安装了设备,可以小规模加工生产了。这时的厂房基础墙面是干打垒的,遇到自然灾害,工厂设施就要经历一次考验。
1975年8月的一天,遭遇暴雨,马家河水暴涨,淹没了河滩锻造厂办公楼一带。当时,刘培亮等25人正值夜班,想到使用6000v高压电的中频加热设备线缆都埋在地下壕沟里,非常危险的是电缆沟成了排水沟,刘培亮赶紧和大家一起冒雨进行河道疏通,不久,增援人员赶到帮助一起快速地疏通了河道。锻造厂领导到厂后看到刘培亮所在车间已排除风险,设备安然无恙,都松了口气。
1975年8月发洪水后锻造厂组织抢险
二汽建厂初期,条件艰苦,咸菜干粮用水煮,粗茶淡饭拌酱油。大家无私无畏忘生死,愿当建设二汽的奋蹄牛,在干打垒、芦席棚里生产出了共和国的东风车。据刘培亮回忆,在锻造厂党委领导下,很多老党员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听党和毛主席话,在厂里干活就像在家里干活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分配干啥就干啥。
1984年,刘培亮在重锻电工班负责锻压机维修,期间不断推动锻压机技术革新升级,锻压机控制方面先是改继电器控制,后改集成电路控制,1988年又改电脑控制。
1984年,刘培亮组织车间周末停电检修
1992年,因为新安装的家属区水电表需要有人维护,锻造厂调刘培亮去家属区综合管理办负责家属区电力的维护服务,就这样,刘培亮此后一直从事家属区电力维护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刘培亮和家属区住户非常熟悉,因此还担任了小区业委会主任,后来在十堰基地家属区“三供一业”改造中尽其所能,事无巨细,做好各类协调沟通服务。
一九八二年,刘培亮(前排右三)与同事合影
退休后,刘培亮担任了锻造厂离退休党总支部第四支部书记。作为支部书记,处处关心困难党员,有一位困难党员因病成为植物人,刘培亮主动帮助申请了困难救济金,困难党员的家属十分感动。刘培亮所在党支部曾多次被东风公司离退休系统评为先进党支部。2018年被评为离退休系统五星级党支部。
(记者 蔡骏 责任编辑 龚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