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蝉趣事 (散文 作者 李泽华)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每当听到《童年》这首歌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而童年发生的事情总是充满情趣。盛夏的蝉鸣,是童年最鲜活的记忆注脚。那些藏在枝叶间的追逐与欢笑,拼凑出三幅独一无二的夏日图景,至今想起仍让人忍俊不禁。

当年不知从哪本连环画里学来的法子,我们用废弃的竹扫帚枝和橡皮筋,捣鼓出了一把“捕蝉枪”。将湿泥团搓成子弹,屏住呼吸瞄准树干上鼓着肚子高歌的蝉。小伙伴“泥鳅”率先扣动“扳机”,泥团却“啪”地砸在离蝉半尺远的树皮上,惊得整片林子的蝉集体噤声。正当我们懊恼时,隔壁二丫偷偷把水枪灌满面粉,对着枝桠轻轻一喷,白茫茫的面粉雾里,好几只蝉扑棱着翅膀栽进草丛,成了我们意外的战利品。

小时候的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村头的小树林里去捉蝉。约上几个小伙伴,等大家起到了小树林里,就会不约而同地把脚步放轻放慢,蹑手蹑脚地向前行。听着哪里有响亮的叫声,然后慢慢仔细寻找,如果谁最先找到了一只雄蝉,便开心自豪地拿在手里仔细观察它的形状,好奇地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发出响声的。

    蝉有雌雄之分,雌蝉不会鸣叫,只有雄蝉才能叫出声音。雄蝉的胸前有两个椭圆形的鳞片,里面是空的,像是两个高音喇叭,它的叫唤声就是从这里面发出来的。雌蝉没有鳞片,故不能发声。天气越是闷热,雄蝉就会叫得越起劲儿。也许他们是在黑暗中蛰居得太久,一旦见到了光明,就会放开奔放的喉咙,尽情歌唱,而且不知疲倦,一声高过一声。蝉儿一叫,那真是万树齐鸣,到处是蝉声阵阵。

    它们一直叫到日落西山还不罢休。王维曾作诗道:“倚杖柴门外,风听暮蝉。”可见暮色四起时,蝉儿还在一直不停地“嘶嘶”鸣叫。

大人们总说蝉晚上会“睡觉”,我们便趁着月光摸黑行动。手电筒的光柱扫过老柳树时,果然发现好几只蝉安静地趴在树干上。我伸手去抓离得最近的一只,指尖刚碰到它冰凉的翅膀,那蝉突然发出刺耳的鸣叫,震得我手一抖。更要命的是,整棵树的蝉像被按了开关似的集体苏醒,翅膀振动的“嗡嗡”声混着我们的尖叫,惊飞了树梢栖息的夜枭,也把赶来寻声的家长们逗得前仰后合。

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底,是“知了猴”破土爬上树干蜕变成蝉的时候,这时也是我们晚上最忙的时候,每天晚上最大的乐趣就是带个手电筒、一根竹竿、一个铁桶。找一片比较大的树林,在里面用手电筒挨个树的找寻,遇到知了猴爬在树上,先用竹竿把它轻轻的捅掉在地上,然后再用手电筒在地上找。

   夏日的雨后,傍晚时分雨水冲刷过的地面很干净也比较容易抓到“知了猴”,看到地上有米粒大小的孔,用手挖开就可以看到里面的金蝉,这时候要用手轻轻的把它拿出来,过度用力的话会把他的爪子弄断,并不用担心它会像螃蟹或者龙虾一样抓到你,因为它的爪子很细。如果遇到那种比较大一点的孔一般都是已经爬出来的。在阴雨天气的时候,它一般爬出地面比较早。

好不容易抓到一只金灿灿的蝉蜕,我们如获至宝地用玻璃瓶养起来,天天盼着能亲眼目睹 “金蝉脱壳”。那天清晨,玻璃瓶里的蝉蜕突然开始扭动,我们紧张地趴在窗台上围观。当蝉的前爪缓缓抽出外壳时,二丫突然大喊:“快看!它在变身!”结果那“蝉”猛地弹起,原来是“泥鳅”偷偷塞进去的发条玩具,我们追着他满院子跑,蝉蜕在玻璃瓶里轻轻摇晃,仿佛也在嘲笑我们的天真。 

这些藏在蝉鸣里的童年趣事,就像撒在记忆沙滩上的贝壳,每当夏日的风掠过耳畔,总会泛起细碎的银光。如今老柳树依然亭亭如盖,可树下举着竹竿的身影,早已变成了时光里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