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襄阳肌理的桥梁(散文 作者 李泽华)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桥就有了诗意。这些年襄阳市桥的变化反映出路的发展,使襄阳这座古城充满朝气和活力。这座被汉江穿城而过的千年古城,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隔。而一座座横跨江河、连接区域的桥梁,正以沉默却磅礴的力量,重塑着城市的肌理、格局与未来,深刻改变着襄阳的模样。

我记得94年定居襄阳以来汉江曾是襄阳城市发展的天然界限,江南的襄城与江北的樊城、襄州,虽隔江相望,一直以来依赖轮渡与最早的襄阳汉江大桥(一桥)承载起跨江交通的初心,到长虹大桥(二桥)分流车流、缓解拥堵。2013年建成的卧龙大桥、东津大桥和2020年建成的凤雏大桥等一座座新桥拔地而起。据官方消息,襄阳包含跨汉江支流唐白河的大桥,则有13座公路桥隧和4 座铁路桥,汉江之上已形成“多桥飞架”的格局。这些桥梁像一条条坚实的纽带,将襄城的历史底蕴、樊城的商业繁荣、东津的现代新区紧密串联:住在襄城的居民,可驾车通过卧龙大桥快速抵达樊城的商圈;在东津新区工作的上班族,经由东津大桥半小时内就能回到襄州的家中,空间距离被桥梁大幅压缩。

桥梁的意义远不止于交通,更在于为沿线区域注入发展的“加速度”。东津大桥的通车,直接带动了东津新区的崛起:曾经的农田之上,如今已建起行政中心、文化场馆、高校校区,新区的人口导入、产业落地与城市配套,都因这座桥与老城区的“无缝衔接”而加速推进。凤雏大桥连接襄城与樊城核心区,不仅缓解了长虹大桥的交通压力,更让襄城的庞公片区与樊城的人民广场片区形成“联动效应”—— 庞公的文旅资源与樊城的商业资源相互赋能,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与投资机遇。就连城市外围的桥梁,如襄阳绕城高速汉江大桥,也通过串联高速公路网,让襄阳的物流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的原材料运输、产品外销更加便捷,为“襄十随神”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通了关键节点。

桥梁改变的不仅是襄阳的骨架,更是市民的日常。过去,跨江通勤是许多襄阳人的“痛点”,早晚高峰的轮渡排队、桥梁拥堵曾是常态;如今,多座桥梁的分流让跨江出行从“耗时费力”变为“轻松高效”,通勤时间的缩短,让人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与生活。闲暇时,卧龙大桥的观景平台成为市民散步、拍照的好去处,傍晚时分,站在桥上眺望汉江两岸的灯火,已成为襄阳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东津大桥的夜景灯光秀,更是成了城市的“网红打卡点”,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新选择。桥梁还串联起沿线的公园、景区,从襄城的古隆中路经卧龙大桥到樊城的月亮湾公园,一条跨江的生态休闲走廊逐渐成形,让市民在忙碌之余,能更便捷地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从“单桥支撑”到“多桥联动”,一座座桥梁的跃起不仅是襄阳城市建设的地标,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它们以钢铁的脊梁承载着襄阳的过去与现在,更以开放的姿态通向这座城市更加壮阔的未来。在桥梁的连接下,襄阳正以更一体化的格局、更强劲的动能,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座桥,一段历史,一份情怀。一桥、二桥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更是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如今,寓意丰富的现代化城市桥梁的崭新形象逐步展现在襄阳市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