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在这场高手聚集的盛会上,湖北首个“人工智能+”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周菊红(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推选为“盟主”。“盟主”之所以成为“盟主”,一定有过人之处,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
以盟主之姿联智联技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回忆起当选的那一刻,周菊红依然心潮澎湃,她坦言,这既是对她个人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团队创新成果的高度认可,“联盟涵盖多元领域,汽车产业的智能网联和人机交互等特性恰好成为串联各领域的天然纽带。”
▌确认试制样件
“联盟会打造‘技术共享池+人才蓄水池’双轮驱动体系,构建覆盖研发-转化-应用的女职工创新生态圈,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科技力量。”周菊红对联盟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对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度融合数字化资源,为向新跃迁贡献力量;对外,联智联技增进交流合作,做数字赋能女职工的引领者,聚焦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共创、共建、共享、共赢。
打造可靠钢铁伙伴
“工作室聚焦人工智能、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以‘需求穿透技术,场景定义创新’为核心理念,持续推动需求驱动的技术突破。”周菊红对未来充满期待。
1998年入职情景至今周菊红都记得,站在窗台前的人一个个被各科室领走,只剩下她和另一位女生。在男性占主导的商用车设计领域,周菊红跟着师父从车身结构学起,从参与项目到独立承担开发任务。改进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是周菊红近三十年职业生涯的生动诠释,“感谢这些机会让我成长,我也很庆幸遇见了很多伯乐。”
对于商用车驾驶员而言,车是生产工具,更看中车辆效率与可靠性。周菊红在市场调研时,询问驾驶员对车辆的看法,也曾遭受过质疑,但当她亲身驾驶展示座舱的智能操作及应用后,大家都刮目相看。“到市场去了解、交流,才能真正体验到用户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使用场景和习惯,推送个性化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最佳体验。”周菊红说。
在传统车身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周菊红,如今正面临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挑战。“车身作为防护乘员安全的核心载体,除了驾驶室的安全性、舒适性等传统技术要做到极致之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也要进一步技术革新。”周菊红说,“让‘传统基因+智能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技术能真正‘跑’在路上,围绕驾乘安全性和舒适性核心诉求,构建具有商用车特色的智能座舱技术体系。”
为创新注入巾帼力量
现从事车身外饰开发的专家主任工程师李伟,在工作室成立时就递交了申请。“这里充满机遇和挑战,常规车型不敢尝试的前沿技术能在这里获得生长土壤。”五年间,李伟已从一个扰流组件系统工程师,逐步成长为具备统筹外饰各项特性、成本、周期等全局意识的外饰开发工程师。
2022年,李伟参与了一款概念驾驶室的开发。“团队成员一起组织多方设计师研讨,评估改善方案,试制样件并试验验证,创新保险杠装配方式,打造出既满足低风阻需求,又不损失平顺性的平衡方案。”李伟介绍,这个项目的两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低风阻概念模型
为了提高团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工作室一方面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知识工程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课题开发培养团队多方面、多途径解决难题的能力,还会组织主题沙龙,观点碰撞,激发创造力。
“周总师带着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团队保持着科研攻关的锐气,又充盈着彼此支撑的温情,互相促进,激发更多活力。”李伟介绍。
不仅是追求新奇,更重要的是把基本的部件做得更好用、更智能、更舒适,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价值体验,这是周菊红对创新的理解。
“女职工创新工作不仅要帮助更多的女性在职业成长中增强自信,还要通过联盟的包容性的交流互鉴,弥补跨界知识短板,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周菊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