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在东风汽车财务有限公司司库运营部,提起黄梅的名字,同事们总会不约而同地给出这样的评价:“专业、担当、有温度。”
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骨干,以“懂IT、懂业务、懂管理”的复合型能力,在司库体系建设的攻坚战中屡建奇功,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2024年,她凭借卓越贡献荣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称号,成为集团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一面先锋旗帜。
黄梅荣获公司2024年度劳动模范称号
跨界破局:从营销尖兵到司库建设多面手
2019年,黄梅以金融学硕士身份加入东风汽车财务有限公司,最初的岗位是客户经理。彼时的她深耕营销领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业绩始终名列前茅。然而,随着集团司库体系建设的全面启动,一场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将她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最大的挑战是思维模式的重构。”谈及转型经历,黄梅坦言。从营销到IT项目管理,她需要跨越专业壁垒:既要理解国资委司库建设的政策导向,又要掌握系统功能的技术逻辑,还要协调多部门资源推进落地。为了快速突破,她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白天向IT团队请教技术细节,晚上研读集团司库管理文件,周末参加数字化工具培训。
短短半年,她不仅主导完成了司库系统需求分析框架的搭建,还牵头制定了跨部门协作流程,成为团队中罕见的“业务与技术双通”人才。
和团队探讨工作
这种转型并非偶然。在同事高鹏眼中,黄梅的成长源于“对新知识的饥渴感”:“她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遇到问题就追着人问到底,连系统代码逻辑都要弄明白。”正是这种执着,让她在2023年司库体系二期建设中脱颖而出,牵头优化26项关键功能,管控200余项需求,成为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协同攻坚:穿透式管理破解司库难题
司库体系二期建设是东风集团2024年的“一号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资金“看得见、调得动、用得好”。作为司库体系建设的项目成员,黄梅深知,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穿透式管理”与“跨部门协同”。
2024年11月,岚图汽车因系统流水处理异常,导致财务人员每日手动处理数千笔支付单,月结压力巨大。接到需求后,黄梅迅速组织IT、财务、业务三方召开紧急会议。“我们要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共同解决问题。”她以业务痛点为核心,引导团队梳理流程,迅速锁定系统漏洞,并提出两套优化方案,在评估工作量以及综合各方意见后快速决策,最终按时完成并顺利上线,解决了岚图的棘手难题。这次成功让黄梅总结出“三快原则”:需求响应快、决策落地快、问题闭环快。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在一季度报送数据前夕,黄梅和团队成员一起创造了“一夜清洗57万条数据”的奇迹。面对海量客商数据与应付账款信息,创新采用“机器清洗+人工校验”双轨模式,团队成员分为数据整合、清洗、校验三个小组,通宵达旦,最终确保数据按时完成上报。“那晚办公室的灯亮得像白天,大家一起为了目标奋斗的氛围真好。”同事郑佳欣回忆道。
智驱前行:做司库智能化的“探路者”
“劳模称号是责任,更是新起点。”面对荣誉,黄梅始终保持清醒。随着司库体系进入“深度运营”阶段,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数据价值挖掘与智能风控。
在2024年司库体系升级中,她推动境内账户可视化率提升至98%,境外账户实现100%全覆盖,并参与搭建了涵盖6大类、26个子模型的智能风控体系。特别是在NCC(云集纳统一计算)单位应收清收模块推广中,她深入物流、进出口等11个板块调研,达成共享NCC单位应收清收模块对接上线全覆盖;促成177家单位顺利上线,实现全级次企业司库结算覆盖率超80%。
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数据驱动决策”理念的坚持:“每一个数据节点都是风险防控的哨兵,我们必须让系统‘活’起来。”
展望未来,黄梅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司库体系要从‘工具’进化为‘智慧大脑’。”她正和团队成员一起攻关风险智能模型,尝试将AI预测模型引入资金系统,目标是实现“T+0”动态调拨。与此同时,她格外重视团队传承,定期组织“数字化夜校”培训,将跨领域知识倾囊相授。“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要培养更多‘三懂’人才。”
在东风汽车财务有限公司的荣誉墙上,黄梅的工作照定格了她伏案攻坚的瞬间:屏幕上的代码与报表交错,身旁的咖啡杯还冒着热气。这张照片,恰似她职业生涯的缩影——以数智化为刃,以担当为盾,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突破边界。
同事眼中的劳模
高效协同的“需求翻译者”
作为2023年加入团队的新成员,郑佳欣对黄梅的第一印象源自一次司库系统优化需求评审会。当时岚图汽车提出银行流水处理异常的问题,导致财务人员每日需手动处理数千笔支付单。郑佳欣回忆:“黄梅立即组织跨部门会议,明确要求业务团队详细描述问题、IT团队现场定位原因。”在讨论解决方案时,她精准提炼出“尽快优化系统,减轻财务负担”的核心目标,推动各方快速形成两套可行方案。最终,团队选择分阶段实施的优化策略,按期完成系统升级。
郑佳欣特别提到2024年4月的数据报送任务。面对57万条客商数据及应付账款的清洗压力,黄梅将团队分为数据整合、清洗、校验三个小组,自己承担最复杂的校验模块。“她巧妙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同时坚持人工复核,凌晨4点完成任务时,所有人都累得说不出话,但她还在检查最后一批数据。”这种严谨态度让郑佳欣深刻理解了“万无一失”的含义,“她还教我如何从业务痛点反推系统需求,这份方法论让我快速掌握了跨部门协调的精髓。”
穿透壁垒的“实战指挥官”
与黄梅共事三年的高鹏,用“穿透式管理”概括她的工作风格。在司库二期建设中,黄梅牵头组织的三轮实战演练让他印象深刻。“她制定的验收脚本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模拟数据覆盖了所有可能场景。有次演练发现某个界面响应延迟,她坚持要求IT团队优化代码逻辑,直到响应速度提升40%。”
2024年境外账户可视化推广遭遇阻力时,黄梅的应对方式令高鹏叹服。面对部分海外子公司对系统兼容性的质疑,她协调技术团队开发通用适配组件,同时逐家对接说明系统价值。“最终境外账户可视率达到100%,这个过程让我看到她对‘打破部门隔阂’的坚持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在高鹏看来,黄梅的团队凝聚力源自“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在数据清洗攻坚夜,当年轻同事因重复劳动产生焦躁情绪时,黄梅会及时调整分工节奏;在系统验收通过后,她坚持归功于集体协作。
黄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扎实的日常积累。正是这些坚持让她在司库体系建设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足迹。
记者手记: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翻阅黄梅的劳模推荐审批表,两组数据构成鲜明对比:1997年出生的她,却在三年间推动司库体系完成从“全面建成”到“深度运营”的跨越;作为项目管理岗员工,其牵头优化的26项功能、管控的200余项需求,全部实现零重大缺陷交付。这些数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奋斗密码?在与两位同事的深入对话中,一个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脉络逐渐清晰。
郑佳欣的讲述还原了黄梅的“需求翻译”能力。高鹏重点提及的“57万条数据清洗攻坚战”,指向的是黄梅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验收脚本上细致到分钟级的操作备注,复盘会前梳理的37条优化建议对照表,深夜发给新人的业务逻辑讲解录音……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劳模的日常——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只有对每个需求、每条数据、每次协作的敬畏。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时,司库决策大屏上的资金流仍在跳动。那些穿梭其间的数据节点,恰似黄梅和团队日夜耕耘的注脚:当行业热议数字化转型时,他们选择俯身做好“穿透式管理”;当人们惊叹智能系统的高效时,他们仍在打磨校验脚本的标点符号。或许这就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真谛:在“数智东风”的蓝图里,既有仰望星空的视野,更需脚踏实地的坚守。
(记者 吴雨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