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象和现实中折返——《诗人十四个》 读后感 (散文 作者 祁惠)

年少时读过的诗词,如相熟的老友,总是不邀而至,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看到梅花,心中浮现“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遇到挫折,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最好的安慰。今年雨天很多,陶渊明的《停云》频频在心里,陪我“思亲友也”。

为什么全世界各民族都钟爱诗呢?为什么人们总是触景忆诗,反复沉溺于诗中?抽象的、看起来没实际功用的诗歌,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黄晓丹的《诗人十四个》,或许是答案的一部分。

不同于其他诗集,作者很特别地选取了不同年代的十四位诗人的作品,以春山、春云、春兰、春夜、春闺、春江、春去为题,两人一组对比分析诗人在相似的情境中,表现的不同文学样貌和个人气质,展现生命的多种可能性和互补性。

书中分析陶渊明《停云》,这首诗形成丰富的情绪整体,包容得与失、匮乏与满足、喜悦和悲伤,既复杂又清透,温雅平和。

天上的云凝滞,下起了雨,道路阻断。春天的新酒酿得很好,我一个人倚窗喝酒,思念亲友。一对小鸟飞来,停歇在我园中的树枝上,它们亲密地闲聊,唉,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亲密闲坐,说说彼此的生活啊。

停云霭霭,时雨霏霏……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辛弃疾原来也是陶公的迷弟,他的词中共92篇涉及陶公,约占总数七分之一,他喜欢停云诗超过其他诗歌,甚至特意建了“停云堂”。在他的词中,却完全没有陶的静穆闲适,一派豪放,百般热闹。

作者上承传统的笺注释义方法,又旁引现代心理学分析法,深度还原诗作及背后的作者心态,读来别有见地。经过她的分析,陶公的孤独有充实之趣,辛弃疾的洒脱中却有孤独的底色。辛弃疾对陶公的仰慕,或许是陶公的冷静、超越性的意义取向,对辛的热情、现实感而言,是补充,也是拯救。

书中讲诗却不局限于诗,“王维与李商隐象征了人生冷与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将成为逃避”等等,给读者新的视角,去发现人生的丰富性,超越善恶,无关得失,甚至不避生死。

作者的意图渐渐呈现:人生短暂,在无常的命运中,珍贵的片段会给我们以支撑,使我们更自由、更轻松。诗人们用作品呈现自身的困境和绝望,也将他们抵御绝望的能力贯注在作品中。当我们在文学中穿行,借助诗与作者心意相通时,我们可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认识自己,也被诗人所引导和抚慰,从而生长出智慧和力量。

文学的光芒并不可豁免生活之痛,人生也并不是在形而上的抽象世界和形而下的生活之间做一次性取舍,而是千万次的折返。人生既是辛苦琐碎的,也可以同时是浪漫精致的。

叶嘉莹是该书作者的博士导师,叶先生又师承顾随,这三人的书我都喜欢,其言优雅,其人从容。有他们的好书相伴,真是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