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玩”的就是“心”跳!

“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首席技师”“荆楚工匠”“东风工匠”、验“心”高手 ……这些标签,都属于一个人——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事业部产品开发科试验班班长刘寿毅。

坚守在商用车发动机装配、试验工作岗位26年,他总结出“学、看、听、悟”的学习方法。近五年来,他平均每年完成大小改善课题13项,参与的2个重大开发项目,每年创造销售额近2000万元。

小目标:做个合格的工人

1994年7月1日,21岁的刘寿毅从陕西老家来到了湖北十堰原东风商用车发动机厂。“刚开始我做的是发动机装配工作,工作还是比较简单,一年后工厂的一款发动机产量快速攀升。‘缸盖力矩’岗是最累的工种,每天的劳动量相当于扛举18吨重的沙子,大家都不愿意去,我想着我要练好本领,当个合格的工人,所以就主动去了‘缸盖力矩’岗。”关键时刻,刘寿毅顶了上去。工作一天下来,常常浑身酸痛。

“这个岗位有没有可以改变的空间?”带着这样的疑问,爱琢磨的刘寿毅摸索、总结出一套“一知、二清、三查、四按、五处理”装配法,将装配环节标准化、规范化,这套装配方法不仅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还在车间大力推广,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和装配效率。

小倔强:我可不想当班长

在发动机装配岗位,刘寿毅一干就是6年。2000年,原发装二车间领导找刘寿毅谈话,希望他能担任装配班的班长。

“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我觉得我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差得远,我更想知道发动机是如何启动的、怎么运转的,性能如何。”于是刘寿毅婉拒了领导的好意,申请调到了发动机试验班,成为了一名发动机试验工。刚到新岗时,为能尽快独立承担工作,他白天向师傅们学习请教,晚上琢磨学到的技术。

当时的老班长看到他对发动机感兴趣,经常给他“开小灶”,每到周末就带着刘寿毅到车间,对着一台发动机,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跟他讲解,为了验证一个发动机的指标参数,他和班长在试验室里通宵达旦;为了排查分析一个故障问题,他们放弃了一个又一个的节假日……

这些埋头钻研的日子,都被他“珍藏”在了笔记本中。至今,他还留着当年的笔记本。

小确幸:最爱发动机

2003年,刘寿毅被借调到产品开发科,为了尽快掌握新的业务技能,他干完自己的工作就去别的工位学习,最后5个被借调的人只能留下3个,刘寿毅以考核总分第一的好成绩顺利留了下来。

2008年,工厂为激励各个岗位优秀技能人才,决定聘用关键岗人员,刘寿毅凭借笔试、答辩、发动机排除故障,三项第一的优秀成绩被聘用为关键岗人员。“我喜欢发动机,能做跟发动机相关的工作,是最幸运的事。”刘寿毅说。

发动机试验中有一项“机油消耗量的性能试验”,试验时需要用手将油底壳底部螺堵松开,把温度高达110多度的机油放出称重,手难免会被滚烫的机油烫伤。多年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员工经常抱怨“能不能让手不直接接触就能松掉螺堵呢?”刘寿毅琢磨着,思索着。

2017年,他设计制作了一件专用工具,不仅彻底消除了烫伤风险,还有效提升了检测机油消耗量的精准度,填补了行业空白。

小追求:永远不服输

去年,动力总成事业部产品开发科试验班组合二为一,曾经不想当班长的刘寿毅到底还是成了一班之长,工作包括发动机的各类开发试验、可靠性试验,发动机的评审验证、质量攻关试验等。

“近几年来动力总成事业部先后推出DDi75、DDi50、DDi11、DDi13等系列‘龙擎’发动机,新产品装调初期总是会面临一些状况。”为了找出原因,不服输的刘寿毅把自己“泡在”试验间,不找到解决办法不罢休。3年多来,共解决问题难点20多项。

作为大家眼中的“问题诊断专家”,刘寿毅常年处于一种24小时待命状态,身体待命,思想也不放松。“还能不能做得更好?”“怎么做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创造更多价值?”每一次解决问题后,他都会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而这也成了他下一个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