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修电工行业,女性不是弱者,男工能干的活儿,女工也能干好。”秉持这样的初心,她在维修电工岗位一呆就是30年。
头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脚穿绝缘鞋,登梯子,钻地坑,接线路……在日复一日的繁琐与艰辛中,她以匠心守初心,从一名“电修小丫”成长为“东风工匠”,她就是“东风工匠”、东风商用车车身厂维修电工 杨玲 。
从不示弱的小丫
1991年9月,18岁的杨玲从技校毕业,成为车身厂装焊车间的一名维修电工。初入职场的杨玲满心期待有一个师傅带自己学技术,可刚上班的第一个月,杨玲就气呼呼地跑到领导那去告状。
原来,电工行业非常辛苦,经常要爬高上梯,天天接触电气设备,安全要求极高,操作要求也复杂。车间里的师傅们认为,女工分到电工班肯定就是过渡一下,干一段时间不适应就会转岗,何必费心尽力带个女学徒。
眼看着一起分到电工班的两个男同学,一到班组就被师傅“抢”走了,杨玲却被“晾”在线边,面对复杂的电路,她不知道干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干。一个月过去了,一起分来的两名男同学在师傅的指导下,已经能处理设备故障,杨玲却还在打下手、递扳手、换灯泡,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生性好强的杨玲一肚子委屈,只能在母亲面前默默落泪。
“哭有啥用,有本事你就干好!”30年前母亲的话,杨玲一直铭记在心:“师傅不愿意带你,是怕你学不好,你在技校能学好,在工厂一样也能学好。”
一气之下,杨玲就找到了装备科领导(那时车间维修工属装备科管理),执意让科里为自己安排一个师傅。科长见这小丫好学上进,就让维修班班长连维民想办法解决。“哟!看起来柔柔弱弱的,还挺厉害,你以后就跟着我学吧!”连维民安抚杨玲说。
第一次维修大型机电设备,面对写着“有电危险”的警示牌,看着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电气线路时,杨玲心里却没了底儿。爬高上梯腿在发颤,手里试电笔也在发抖。班长看得提心吊胆,连忙招呼她:“小丫,还是下来吧,我帮你干!”杨玲不甘心,站在梯子上说:“班长,您指导,我来干,边学边干。”她心想:“自己的活儿不能总是让别人帮忙干,如果有了依赖思想,虽然可以轻松一时,却永远学不到技术。”
那时全班三十多人中就她一个女工,和她搭帮干活的都是男工。如果她在男同胞面前撒撒娇、偷偷懒,他们也不会与她计较,而且对班里新来的小丫“特别关照”,钻地坑、修设备,这些技术活儿、脏活儿、累活儿都很少让她插手。可杨玲偏偏不满足于只给男工们当帮手、打下手,钻地坑、接线路,忙抢修,一脸汗水,一身油污,男工干的活儿她从不示弱。
由于班长平时管理的事儿多,没有专门的时间指导杨玲学技术,杨玲就把每一位有技术的同事当“师傅”。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她就跟在会的师傅后面,看师傅怎么解决问题。渐渐地,师傅们发现这小丫干活很用心,也有眼力见儿。师徒在一起干活儿时,需要上一颗螺丝,还没等师傅伸手,小丫已经把螺丝递了过去。哪位师傅干活儿忙不过来,小丫赶紧过去打下手,不怕累不怕脏,一点也不娇气。就这样,只要杨玲请教技术问题,师傅们都会耐心解答。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杨玲车间的工具柜里、家中的沙发上、茶几上甚至是床头柜上,随处可见《电工基础》、《电工手册》、《高级电工技术》等有关电工技术方面的书籍,只要一有空,她就随手拿起来翻阅学习。通过虚心请教,勤学苦练,她逐步掌握了维修电工的基本技术,在班上,男工能干的活她也能拿得起来,男工能干好的工作她也能干好。
据统计,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杨玲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先后取得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证书、AUTOCAD绘图证书及高级技师证书;连续多年在工厂和公司举办的员工技能大赛中获奖,成为工厂工种带头人;2007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举办员工技能大赛,在近千名参赛选手中她一路过关斩将,夺得维修电工技能工种状元;2008年她被授予“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荣誉称号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1月,她获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工匠”称号。
备受信赖的杨姐
从电修小丫到技术大拿,今年48岁的杨玲已在装焊车间工作了30年。如今年轻的工友都亲切地称她“杨姐”,他们说:“杨姐维修技术高,服务态度也好,她在现场我们就放心!”
“杨姐,D310侧围岗位,焊接设备故障。”“收到,马上过来处理!”3月6日,在车身厂装焊车间繁忙的总装线上,作业指导员李本超通过对讲机报修设备故障。正在现场巡检的杨姐收到设备故障信息后,赶快跑向到故障现场,距离故障现场6、7米远,还隔着好几台机器,杨玲就发现了故障的原因。她一边用手指着夹具下面的信号灯,一边在巨大的焊接噪声中,大声指导岗位操作工排除故障:“先把零件拿起来,重新放到夹具上,一定要放到位……”果真手到“障”除,停转的设备一分钟不到就恢复正常。
随后杨玲针对此次设备故障,专门给焊接操作工讲解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大家在设备发生故障后,一定要学会先根据信号灯判断故障点,零件没有放到位信号灯亮起,导致设备停转……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和针对性培训,增强焊接操作工的装备自主保全能力,防止类似故障重复发生。
每天杨玲一进入生产现场,就是临战状态,工具包背在身上,劳保用品穿戴整齐,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故障。她介绍,当前车身厂驾驶室日产量到达900台以上,面对前所未有的高产挑战,处理故障的速度要快些,再快些……生产现场像是打仗一样,保全工处理故障都是一路小跑,争分夺秒抢修,设备停工60秒,一线员工就要多连班一分钟。
在装焊车间,每一名装备保全工和生产班组作业指导员都配有一部对讲机,生产线上设备出现故障,作业指导员通过对讲机呼叫保全工,第一个响应的是杨玲,最先达到故障现场的是杨玲,处理故障速度最快的是杨玲。这一方面是来自她热情的服务态度,一方面是她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装焊车间生产设备数量多,种类杂,生产的车型品种多,车型转换也频繁,容易造成设备故障问题,往往一个信号没到位,就可能导致整个流水线不能正常运行。杨玲认为,作为一名合格保全员,必须准确判断问题出在哪儿,迅速解决各种问题和突发故障,才能将停工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降低员工的加班连点时间。为了消除一些因小故障和操作工人不会转换车型造成的停工等待,她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设备操作流程,贴在现场,以供操作工学习,避免员工误操作设备造成停工损失。
保全班班长张庆丰介绍,近些年装焊车间焊接自动化水平逐年提升,焊接机器人就有80多台,其中有30多台都是近两年新增的,一旦机器人电气部分出现故障,诊断和维修对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在影响设备停工的主要因素中,机器人故障造成的停工时间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对保全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机器人装备保全水平,杨玲一方面利用工厂学习平台和资源,参加每期的“车身厂舒章钧创新工作室”培训,一方面自学《机器人基本操作》《机器人基础维修》《机器人编程》等专业技能。用她的话说:保全工不光要腿勤手勤,还要脑勤,不及时更新脑子里的知识,是要被淘汰出局的。
如今,智能手机也成了杨玲学习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在她的手机图片收藏里,几乎全是与机器人业务相关的图片。每次参加机器人设备检修,她都要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故障图,并将故障容易发生的部位,故障特点用图形标注出来,定期汇总、归纳、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找出本质化改善方案。然后把故障图片、维修心得和改善方案分享到班组微信群里,让班组同事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整个车间的装备管理水平。
妙手匠心的杨工
3月3日清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身厂厂区内,一排排砖红色的厂房林立,在春光的照耀下,静静等待即将到来的员工们。这一天,杨玲像往常一样,最早一个踏入焊装车间。
工作30年来,杨玲几乎总是焊装车间最早到岗的员工。“每天提前一小时,我可以把车间主线上的所有设备巡检一遍,确保当天产品下线顺畅。”杨玲说。
不仅是每天早上一小时,杨玲几乎把所有工作时间交给了现场。“找杨玲,得到现场去‘逮’她。”在记者采访中,杨玲的班组同事们向记者说道,她很少在班组办公室等待,而是坚持在现场。“一方面,我总觉得现场需要我,一喊我就要快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想多看看,多向生产师傅请教,看有没有更多改善的空间。”她说。
“蹲现场”的习惯不仅让杨玲更快、更好地掌握了设备维修维护技术,也让她看到更多可能提升的空间,思考如何改善。
2019年夏日的一天,车间里十分燥热,一线员工们辛苦地操作着设备,一个个大汗淋漓。突然,D530总装线突然停线,员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杨工、杨工,快来吊运小车处看看。”对讲机里传来焦躁的呼喊声。杨玲三步并作两步,一路小跑来到故障地点,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吊运自行小车出现了故障,停在半空中造成了停线。
“老毛病又犯了。”杨玲在对讲机里回复工友。按照以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杨玲叫来了钳工,用机械处理的方式把小车用升降机带走,但需要耗时一个多小时。这次故障发生后,生产线上的员工们被迫提前午休去食堂吃饭了,杨玲却着急得吃不下饭。“这问题要加紧解决,太耽误时间了!”她对前来帮忙的钳工师傅说。
这天起,杨玲就开始了她的一项“计划”——给小车设计一个可以自动升降的系统,如果再出问题,可以快速把小车运走,不造成停线。
生产线边,她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一边嘀咕一边画图。不到一个月,就有操作工发现,生产线边的控制器上方又多了一个正正方方的铁箱子。“杨工,你捣鼓了这么多天,搞出来个什么新玩意?”工友问她。“保密!等哪天用上了你就知道了。”杨玲调皮地回答道。
有一天,D530总装线又因为吊运自行小车故障暂停了。杨玲赶到线边,笃定地打开那个神秘的铁箱子,附近的工友们不由得好奇地围了上来。原来,箱子里是一个备用电源,上面是几个固定的按钮。只见杨玲手指操控这些按钮,故障小车就直接自动抬升、运走,生产线又可以启动生产了。
“答案揭晓,这是我们自制的‘小车应急系统’。”杨玲向工友们介绍,当小车出现故障,将“小车应急系统”与小车进行联通,它就可以移动到维修站,就不阻碍生产线的运行了。“真是高明。”焊装车间装备电气主管张帝向杨玲举起大拇指。
对于杨玲用巧思来解决现场问题,年轻的张帝已经见识过多次,印象最深的还是2018年张帝刚入职的时候。
2018年夏天,张帝刚入职没几天,就发现了杨玲的过人之处。“我入职前,电气技术岗空缺了一阵子,听说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技术岗的工作就是由这位杨师傅完成的。”张帝说。电器的日常维护、改善等工作按工作职责划分应该是技术人员来主导完成,但好学的杨玲既会画图做线路设计,又可以动手进行线路施工,在技术岗位空缺的时候,她主动承担了许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有段时间,车间里一条生产线频繁发生跳闸,但检查硬件后,发现一切正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电柜里出现了线路、元件的互相干扰。”杨玲提示维修人员。后来一查,果然是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将变频器从总线控制改成端子控制,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发现,杨工能提出这个检查方向,说明平时她的积累已经超出了自己岗位的知识。”张帝说。
不仅技术过硬,杨玲的细心、细致也让张帝感到了她的不一般。“每次合作任何项目,她总是自己也会在笔记本上画好图,笔记格外认真,所有的线路都标注好、线号准备好,施工前在现场一个个排列整齐。”张帝说。
杨玲认为,随着工厂设备智能化升级,电工应该主动学习,成为现场问题的重要解决者之一。2012年以来,她先后参与了《减少D530生产线自行小车故障时间》、《D530焊装线混流D310多品种改造》等改善课题,多次获得东风商用车科技进步奖、工人技术成果奖,先后参与的D560焊装线改造、D760后围自动化设备改造、D530/D560侧围自动化设备改造分别提升生产效率25%、20%、18%,为一线生产目标达成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