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东风路 (散文 作者 沈冬)

1984年,我怀揣青涩憧憬走出大学校园,踏入二汽的大门;2024年,我带着近四十年的沉淀从容退休,与东风的缘分,一牵便是半生。从十堰深山的十三年淬炼,到武汉江城的二十七年深耕,我在这里完成了从学生到东风人的蜕变,从意气风发的青年走到从容淡泊的退休之年,东风的印记早已刻进血脉,融入骨魂。

退休后的日子,有旅行的自在,有自媒体创作的乐趣,但心底那份“为东风做点事”的执念从未消散。刚退休便受邀加入东风老年科协神龙联合会,担任管理组组长的担子,协助神龙公司同事继续深耕退休前便倾力推动的公司开源节流课题工作。对着各部门上报的上百个课题,我们逐一审慎评审,筛选价值项目、点拨优化方向,用半生积累的经验为神龙的发展添砖加瓦。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利用自己的管理专长,为神龙公司辅导的管理创新课题,先后斩获全国交通行业二等奖及省、公司、市级多项殊荣,这份认可,是退休后最珍贵的勋章。 

缘分使然,承蒙东风公司人事共享中心培训中心的信任,让我得以继续站在讲台,为公司中青班讲授打磨多年的《跟着毛泽东学战略》。看着学员们专注的眼神,听着课堂上思想碰撞的热议,就连午餐时间仍意犹未尽地交流探讨,这份教学相长的快乐,远比任何享受都更动人。去年回十堰讲课,恰逢公司党委副书记刘艳红莅临课堂,当罗主任介绍我是退休仍心系东风的老员工时,刘书记的肯定与鼓励言犹在耳:“老人家有很多好东西,应该传承。”这句话,更坚定了我传承红色文化、赓续东风精神的初心。 

每次回到十堰,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刻。这座因车而建、因东风而兴的城市,藏着我最珍贵的青春记忆。在曾经工作的厂房旧址驻足,在老房子前眺望远山,与老友们围坐畅谈——那些下围棋到深夜的酣畅,骑车赴黄龙大坝赏景的惬意,合办文学油印刊物《花果山》的热忱,还有烟火缭绕中共同做饭的温暖,以及青涩年华里的逸闻趣事,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虽然我们早已青丝染霜,成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但一聊起当年的岁月,心中依旧滚烫如昔,只因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风人。 

从“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岁月,到如今迈向国际化的创新征程,东风的发展史,隐含着几代人的坚守与光荣。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将四十年光阴奉献给这片热土。

如今,我已经退休了,但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坚守的开始。那份刻在骨子里的骄傲、自豪与自信,不会随岁月褪色。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东风人,我曾经在这里奋斗了四十年,这份东风情,此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