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山岭的东风情结 (散文 作者 马江静)

“何其有幸,在我这段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能得到你的帮助,感动就在一刹那间,不管是滴水之恩,还是举手之劳,我都铭记于心,无限感激与感谢!”一位来自与大新村一山之隔的三江县老堡乡的群众给与的感谢之词。

农历八月十六,桂北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融水县大浪镇大新村已响起芦笙的欢鸣。一年一度的坡会上,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如山花般绽放,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汇聚于此,共享这山野的盛会。

几十公里外,三江县老堡乡老巴村的两位少女——小兰和小梅,怀着对坡会的憧憬,骑上电动车踏上旅程。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爱热闹的时候,她们在人群中穿梭,品尝特色小吃,挑选精美饰品,笑声如银铃般在山谷回荡。

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下午四时许,当初央屯道路上刺耳的刹车声、碰撞声和少女的尖叫声骤然响起时,坡会的欢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差一点就飞出去了!”现场村民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两个女孩连人带车冲向悬崖边,在最后关头被一棵树挡住。破碎的车零件、散落的节日礼物与斑斑血迹交织成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

正在坡会值守的我闻讯赶到现场时,两个村民已先行扶起女孩。小兰头部多处伤口,鲜血浸湿了衣领,腰部受伤无法站立;小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头部、腰部、腿部多处受伤,右腿因剧烈撞击完全无法动弹。她们躺在冰冷的山地上,痛苦的呻吟声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别怕,我们是来帮你们的。”一边安抚,一边快速检查伤势。当看到小兰额头不断涌出的鲜血,立即驱车回村部取急救药品。云南白药敷上伤口的瞬间,两个女孩的泪水如断线的珍珠滚落。“没事的,会好起来的。”轻声安慰,一旁的村民也连忙说:“他是工作队的,一定会帮你们。”

初步包扎后,联系家人成了难题。坡会现场人山人海,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一次次拨打失败后,女孩们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别着急,如果联系不上,我们送你们去医院。”坚定地说。就在这时,小梅注意到了我胸前佩戴的党徽,她轻轻碰了碰小兰,两个女孩的目光在那枚徽章上停留片刻,奇迹般地平静下来。

经过不懈努力,电话终于接通。几十公里外,女孩们的父母听闻消息后心急如焚。详细了解伤情和路况后,一场跨越县界的接力就此展开。

考虑到山区路况复杂、导航时常失灵,决定先将女孩送往高速路口。小心翼翼地将她们扶上车,给每个人递上一盒牛奶:“先垫垫肚子,治疗还需要时间。”车辆在十八弯的山路上缓慢前行,不断与女孩们聊天分散她们的注意力:“喜欢今天的坡会吗?”“明年伤好了再来,带你们看最精彩的芦笙比赛。”

经过一个多小时谨慎驾驶,我们终于抵达约定地点。然而女孩的父母因道路不熟迟迟未到,等待的每分每秒都显得格外漫长。当那辆风尘仆仆的私家车终于出现时,积蓄已久的情感如山洪暴发——女孩们扑进母亲怀抱放声大哭,母亲紧紧搂住女儿,泪水浸湿了彼此的肩头。

“快送医院,检查最重要!”协助将女孩转移到他们车上。女孩母亲执意要给予报酬表达谢意,婉言谢绝:“驻村干部帮助群众是分内之事。”在她坚持下,我们互加了微信方便以后联系。

深夜,手机亮起:“检查完了,没有生命危险,真的不知该怎么感谢您!”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感激。半个月后,一个寒风萧瑟的早晨,两位女孩的父母骑着摩托车出现在村口。山风凛冽,气温仅十二度,几十公里的山路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却坚持亲自前来,还特意带来一袋水果和两个红包。

“心意领了,但这些不能收。”为他们泡上热茶,坐在火塘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需要时伸出援手是天经地义的。”淳朴的山里人不善言辞,只是反复说着:“你是个善良的人,我们永远记得这份恩情。”

窗外,大新村的群山依旧苍翠,山路上的党徽之光依然闪亮。这场跨越县界的救援或许会被时光冲淡,但那份守望相助的情谊,如同这绵绵群山,永远矗立在人们心间。两个女孩如今已逐渐康复,她们说,等伤好了,还要来大新村赶坡会——不过下次,一定要看看那片最美的杜鹃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