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东风轻型车智能制造装配新车间,第一缕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流水线旁,我握着伴随了三十余年的扳手,指尖抚过冰凉的螺栓,耳畔传来熟悉的机器运转声 —— 这是我在东风轻型车工厂的第31个年头,先后干过装配工、调整工、试制工,我的青春与荣光,经历了工厂创业、进取、改革、腾飞、砥砺、突破、融合七个阶段的高速发展。
1994年10月,我刚进厂时,轻型车正经历创业起步阶段,装配车间还是以打地摊操作为主。我的师傅李学军是厂里的第一批老技工,他总说:“装配是车辆的‘拼图’,每一个零部件都要严丝合缝,每一颗螺丝都要拧到恰到好处,多一分太紧伤零件,少一分太松留隐患。”为了练好基本功,我每天对着报废的车架练习螺栓紧固,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风动扳手的手柄被握得光滑发亮。犹记得2005年6月赴伊朗第一次独立完成整车装配时,那种从心底里涌出的成就感,至今记忆犹新。
31年来,车间的装配线换了三代,从手工打地摊装配到半自动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生产效率翻了几十番,但我对装配精度的追求从未改变。现在的装配线有了扭矩扳手、定位夹具等先进工具,每一次拧紧的数据都会实时上传系统,可我依然保留着老习惯 —— 拧紧后总会再用手轻轻晃动零件,凭借手感确认是否牢固。有一次,一台新品下线返修时智能设备显示螺栓已达标,但我晃动时察觉到一丝细微的松动,拆开后发现是零件接触面有微小杂质。正是这股“较真”的劲头,让我参与装配的车辆,从未出现过因装配问题导致的故障。
这些年,我见证了东风轻型车的迭代升级。从最初的东风多利卡、小霸王两款单一产品到如今的凯普特、途逸、御风、睿立达、天翼等系列矩阵,车型越来越丰富,零部件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参与过十多款新车的装配调试,每一款新车的诞生,都离不开装配团队的精雕细琢。2016年,工厂试制第一款新能源轻型车,新的电池组装配工艺没有先例可循。我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调整装配顺序,优化紧固方式,连续加班半个月,终于摸索出一套高效精准的装配流程,为新车量产打下了基础。
1999年,我考了驾驶证并干上了调整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装配定骨架,调整赋灵魂。”面对简陋的调整工具和复杂的车辆构造。师傅告诉我:“调整工是车辆的‘医生’,要能通过听声音、看姿态、摸手感,找出隐藏的问题,让车辆的性能达到最优。”为了练好这项技能,我每天跟着师傅在车间里穿梭,记录不同车型的调整参数,反复练习方向盘间隙调整、制动系统校准、灯光角度调试。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全靠经验判断。为了精准调整制动系统,我常常蹲在车底,反复踩踏制动踏板,感受刹车片的贴合度;为了校准灯光,我在深夜的试车场,一次次调整灯光角度,直到光束精准照射在规定区域。随着工厂的发展,调整车间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手工检测工具,到如今的电脑诊断系统、激光定位仪,检测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但我始终认为,先进设备是辅助,真正的调整功夫还得靠手上的感觉和心里的分寸。
六年的调整生涯,我用专业的技能和极致的耐心,校准每一辆车的“神经脉络”,让它们以最佳状态驶向市场。每一辆车驶离车间入库前,我都会最后再试驾一圈,感受方向盘的转向、制动的响应、发动机的运转,确保没有任何隐患。有人问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我笑着说:“每一辆车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挑战。看到自己调整过的车辆安全行驶在道路上,我就觉得无比踏实。”
2005年,我刚进入制造技术科参与PTQ(适应性产品开发)试制时,每一款新车的试制都像是一场攻坚战。没有现成的工艺方案,我们就自己摸索;没有专用的工装夹具,我们就动手制作。记得第一次参与C68车型的试制时,我和技术员万幸福一起,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反复对比基础车型,调整不同零件状态,最终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当第一辆试制车缓缓启动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
如今,我已经51岁了,眼睛不如以前明亮,手脚也不如以前灵活,但对装调工作的热情丝毫未减。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坚守在试制岗位上,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精益求精的匠心,为东风轻型车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陪着东风轻型车,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