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与烟火 (散文 作者 张平)

工作之余闲来无事,手指无意识地划着手机屏幕。忽然,同乡群里弹出一张照片——十堰六堰人民商场后巷的那家酸浆面馆居然还在,老板娘笑得像朵绽放的牡丹,身后的锅灶冒着熟悉的白汽。我的味蕾瞬间苏醒,仿佛已经尝到了那酸辣鲜香的滋味。

十堰的吃,是带着江湖气的。记得高中逃课最爱去五堰步行街,不是去买衣服,而是为了那头的一家烤鱼店。老板是个彪形大汉,纹着花臂,烤起鱼来却手法细腻。我们几个同学总凑钱点一条草鱼,加上豆腐、藕片、土豆,辣得嘶嘶吸气也不肯放下筷子。那时觉得,天下美味莫过于此。

夏天傍晚,三堰的烧烤摊便是天堂。炭火噼啪作响,肉串滋滋冒油,孜然和辣椒面的香气能飘出二里地。我和发小们常聚于此,一杯扎啤,一把肉串,就能聊到深夜。老板记性极好,隔半年再去,仍记得谁不要香菜,谁要多加辣。

吃完就是玩,张湾的小年轻最有发言气。KTV里永远回荡着我们的跑调歌声,台球厅里记录了多少“一杆清台”的吹牛时刻。最妙的是每年春节,六堰人民广场的庙会摩肩接踵,糖画、面人、炸糖糕,还有套圈打气球,明明都是哄小孩子的把戏,我们二十来岁的人却玩得比谁都嗨。

大学城周边的网吧承载了多少青春记忆。周五下课后,总要约上三五好友“开黑”,耳机里是激烈的游戏音效,嘴里叼着外卖送来的炒河粉。有时通宵到天亮,走出网吧时迎着朝阳,一个个眼圈发黑却精神亢奋,商量着是去喝三合汤还是回笼觉。

十堰的商场这些年来越开越多,但最让我惦记的还是人民商场旁的那些小店。卖服装的阿姨总能精准报出你的尺码,修手表的大爷戴着单眼放大镜像个老学究,还有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文具店,每次回去我都要买几支笔,尽管早就不需要那么多笔了。

车城西路的那家龙虾店,每年夏天都是我们的据点。麻辣、蒜蓉、十三香,再来一箱冰啤酒,这就是十堰人夏夜的标配。去年回去发现老板扩大了店面,却还在用着那口祖传的大锅,他说:“味道不能变,变了你们这些娃子要不认我的。”

有时想想,十堰的可爱就在于这种市井烟火气。它不像大都市那样精致,却自有一番活色生香。在武汉的米其林餐厅吃饭时,我常会想起十堰街边的那碗三合汤——其实用料普通,但就是让人念念不忘。

如今每次回乡,第一件事就是拖着行李箱来一场“舌尖上的巡礼”。从五堰吃到六堰,从张湾逛到茅箭,胃满足了,心也就踏实了。朋友们笑我像个小学生,我说你们不懂,这是游子的味觉乡愁。

十堰也在变,老店关了,新店开了,商场越来越多,老街越来越短。但好在,那些记忆中的味道还在,那些一起吃喝玩乐的人还在。我们在微信群里约好:下次回去,一定要把当年的路线重走一遍,从早吃到晚,唱通宵KTV,就像十八岁那样。

窗外霓虹闪烁,我忽然特别想念十堰的夜市。那种热闹不是虚张声势的繁华,而是扎扎实实的生活气息——烤串的烟火气,啤酒的麦芽香,还有朋友们肆无忌惮的笑声。这才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十堰,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个永远欢迎游子归来的山城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