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如故 (散文 作者 黄锦敏)

中秋的月,又要圆了。月圆得如同往年,如同我儿时在父亲肩上看到的那一轮。只是,月下的庭院里,少了一个人。

父亲离世已经整整三个多月了。记得以往,每逢中秋,庭院里的桂花树开得正好,馥郁甜香萦绕四周。父亲把月饼和水果一一摆上桌,招呼大家落座。一家人围坐,一边品尝着莲蓉、豆沙等口味的月饼,一边仰头望向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父亲笑着讲起儿时中秋的趣事,逗得大家笑声不断。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脸上,勾勒出幸福的模样 ,这一刻的团圆,满是温馨。然而今夜,我却独坐院中,与明月相对,只因想起了父亲。

儿时家境尚贫,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多病。我和哥哥们尚幼小,父亲一人操持全家,常年靠种土豆卖土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和我和哥哥们的学费。为了能卖一个好价钱,他常常凌晨三点走二十里山路把土豆拉到县城早市卖,因为那里的价钱能高出两毛。就连过中秋也不例外。那夜,他自外归来,忽从怀中掏出一包用油纸裹着的月饼。月饼仅有两枚,他将裹着蛋黄的中心块儿分给我们兄妹,自己只取边缘一小角,含在口中,笑道:“甜,我最爱就是这酥皮儿。”那时我们信了,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他存心的疼惜。月光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我竟第一次发觉,父亲老了。也是在那天,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亲的深情厚爱。

父亲是沉默的人,从不言爱。他的爱,藏在每日黎明即起的炊烟里,藏在深夜为我们盖被的轻手中,藏在将肉块夹到我们碗里自己却只吃青菜的筷子尖上,藏在送我离家时为我默默挥动的手臂中……他像一座山,默默承载着全家,却从不喊重。

最难忘是去年的中秋。他已病重,却执意要我们扶他到院中看月。那时他已瘦得脱形,唯有一双眼睛,仍清亮如昔。他望着月亮,久久不语,最后轻声道:“以后的月亮,你们都要替我看。”语罢,眼角有泪滑落。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流泪。然而庆幸的是,因为爱创造的奇迹,他终究熬过了那个月圆之夜。

中秋月如故,月光铺满庭院,庭院的桂花照旧浓,我却始终不敢正视那轮满月。它太亮,亮得照见人心底最深的思念;它太冷,冷得让人想起生死相隔的永诀。恍惚中我仿佛看见父亲坐在那张老藤椅上,端着茶杯静静的望着月亮,他的身影在月光中渐渐模糊,最终化作一片清辉,洒在每一个思念他的人心上。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我终于明白,父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思念,更是一种力量:那是在最黑暗的夜里,依然相信光明就在云层之后的勇气。

夜凉如水,月光依旧清明。我举起茶杯,对着明月轻声道:“父亲,今年的月亮,我替您看了。”语未尽,泪已先流。而天上的月,静静地照着人间所有的离别与相思,不言不语,却洞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