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报讯】在东风本田发动机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数字化看板实时跳动。在这精密运转的工业交响曲中,有一位守护者用十三年的坚守诠释着“中国智造”的品质内核,他就是获得东风汽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简豪源。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带领百人团队的管理技术专家,他以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在智能制造的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品质答卷。
简豪源
“只有让员工安心,品质才能稳定”
2012年,初入职场的简豪源,跟随制造技术科前辈学习技能,从夹具设计到自主设备开发,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没人带你走第一步。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倾囊相授的老师傅,他们让我明白:职场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这种传承精神,成为他日后带领团队的重要理念。
担任技术品质系系长期间,简豪源管理的团队最多达114人,其中包含大量外协人员。“如何调动多元团队的积极性?我的答案是以身作则、正向激励、技能区分、面对面交流。”他建立标准化流程,通过“技能大讲堂”广泛培训,把数字化系统与现场巡查结合确认,收集建议持续改善。简豪源特别注重现场沟通,定期开展全员交流。“不仅要关注生产指标,更要了解员工需求——从劳保用品到工具改进,只有让员工安心,品质才能稳定。”简豪源说。
“专利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2015年成为简豪源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随着T机型升级换代,他承担起生产线规划设计重任。“那段日子就像在解一道多维度的难题。”他回忆道。
三年间,他带领团队完成44套机器人手爪的设计调试,建成两条缸盖自动分装线。“当设备轰鸣启动的那一刻,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此过程中,简豪源深刻体会到“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的重要性。“好的作业标准书不仅要规范操作步骤,更要融入过往不良案例的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标准书中特别增加了‘异常作业后果’栏目,让每个操作者都能理解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生产线一次下线合格率提升至99.6%。
在技术创新领域,简豪源始终秉持“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的攻坚精神,带领团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他主导的《AE缸盖自动分装线项目》不仅极大提升了装配精度与效率,更荣获“东风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由他主持的缸体桁架自动化项目,也凭借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果,获评东风本田发动机优秀项目三等奖。
简豪源在AGV导航系统、装配自动化等领域牵头完成的技术攻关,已成功申请4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实现降本超过80万元。
“专利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简豪源举例说道,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空间轮廓的自动导航系统,通过软硬件结合代替传统人工搬运,不仅将人力成本每年降低30余万元,更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可控。
他牵头推进QMS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组织40余次研讨会,最终形成27个底层逻辑框架。“数字化转型最难的是改变人的习惯”。他说,“我们通过党员带头开发、编写业务流程手册、组织视觉技术研讨会、深入培训,让老师傅们对系统的使用从抗拒到欢迎。”在他的推动下,200余个关键质控点实现在线追溯,视觉检测系统引入AI算法后,识别效率提升40%,团队技能达标率超80%。
“党员的身份,是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简豪源运用“主题党日+攻坚”模式,在数字化转型期间组织6期“视觉应用研讨会”,邀请党员骨干交流经验并形成了企业的视觉系统标准,近期这项课题将代表东本发动机参加本田中国区的“思创致新”发表会;开展“技能大讲堂”不仅传授技术,更及时把握员工思想动态。“党组织就像润滑剂,能消除部门间的‘隐形墙’。”他总结道。
简豪源还协助党组织创新性地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每月组织“品质红线”警示教育;开展“党员先锋岗”评比活动;建立“思想动态监测”机制。这些举措使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5%,质量问题响应时间缩短60%。
在同事眼中,简豪源是“靠谱的代名词”。工厂管理系系长岑达胜评价道:“推进集约生产项目时,他总能精准协调技术、生产、品控三方需求,是团队最坚韧的桥梁。”管理技术科科长、党支部书记牛永松用“三个特质”形容他:思想正——在数字化转型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主动性、引领性;业务精——自主掌握3D仿真和机器视觉技术;敢创新——带领团队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他不仅让自己成长,还带动了整个团队的蜕变。”
从青涩大学生到品质管理专家,简豪源成长的十三年恰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缩影。如今,他依然每天泡在现场,用脚步丈量产线,用数据守护品质。“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通过数字化赋能,让东风制造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见习记者 盛祺尧 通讯员 罗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