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见客厅的茶几上放着几袋月饼,有广式的、苏式的,还有本地产的久康牌月饼,妻子笑盈盈地对我说,楼下新开的一家超市正在做活动,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于是便选购了些月饼。说完随手递了一个让我尝尝,我接过月饼后撕开包装,轻轻咬上一口,一股甜香瞬间盈满了口腔。
妻的举动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吃月饼的回忆。彼时正值中秋夜,一轮明月悬于天际,洒下一地清辉,整个村子都被中秋节浓厚的氛围所包围,我们全家也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堂屋的饭桌上除了母亲亲手烹饪的美味佳肴外,还有我最期待的一道大餐——月饼,此刻馋了几天的我终于可以放开嘴好好享受一番了。那时候月饼的品种不多,包装也很普通,常见的也就是豆沙、冰糖、黑芝麻、果仁等传统口味,其中我尤其爱吃豆沙月饼,概因豆沙香甜软糯,口感醇厚细腻,是小孩子们的最爱。除了豆沙馅,别的馅我也要挨个尝一个,直到肚子被撑圆,口中喊腻为止,如此才满意,才觉得这个中秋过得充实有趣。这样的情景,我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却始终对此充满期待和向往。
只是吃了这么多年的月饼,我却从没有对这一习俗深究过。于是抽空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方才知道吃月饼竟然有三种说法。其一,唐太宗李世民讨伐北方突厥,在当年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举国欢庆之际,有吐蕃商人进贡一种带馅的滋味甜美的面饼。太宗吃后大喜,指着天上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吃月饼庆中秋的习俗。其二,元末明初时,朱元璋领导汉人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起义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其三,便是“嫦娥奔月”。相比前两个说法,“嫦娥奔月”只是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存在的时间更早,却流传至今,且广为大众所接受和熟知,其实还是一个“情”字。这也正好契合了人们渴望与家人团圆的美好心愿,如此一来便将月饼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吃月饼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传承。
时光缓缓如流水,倏忽间我已人至中年。当中秋节再次来临时,我发现自己对月饼的喜好已没有小时候那样强烈了,但我仍会象征性地吃一两个月饼,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份熟悉的味道,和留存于时光深处的甜蜜记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句诗,在中秋的月光下,让我更加怀念儿时的中秋节。现在的月饼虽然口味众多,但再也找不到曾经的那个味道了。也许,那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童年回忆,一份浓浓的乡愁。
这或许,这就是月饼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在中秋夜都来品尝月饼,尽情享受与家人团圆的温馨美好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