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发布行业首份ESG暨科技创新专项报告

【东风汽车报讯】ESG是环境、社会、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缩写。当下,ESG已演进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塑造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近日,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发布《ESG暨科技创新专项报告》。这是汽车行业发布的首份ESG暨科技创新专项报告,系统呈现了其在ESG与科技创新融合领域的路径与成果。

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从不脱离责任而独行。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唐竞表示,科技是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东风汽车研发总院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汽车科技生态,为建设现代化汽车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全链路践行ESG理念

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是车企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的竞赛,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责任担当的切实回应。

研发总院的《ESG暨科技创新专项报告》正是对这一宏观命题的系统性作答。研发总院将ESG理念深度融入研发全价值链,形成“环境、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在环境责任(E)层面,构建起覆盖量子智能电动架构、马赫动力、东风氢舟及天元智能技术品牌等全谱系的自主创新矩阵,显著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社会责任(S)方面,秉持“科技普惠”理念,在青年培养、社会公益、供应链责任等领域多维发力,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跨界协作,充分体现央企在推动价值共创与资源整合中的引领作用。

在企业治理(G)维度,深化“1+n”研发体系建设,推动共性技术开发,启动研发流程变革,加速研发体系向市场化、高效化、敏捷化转型,让研发价值创造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和运营体系。

从绿色技术突破到社会价值共享,再到治理体系优化,研发总院系统构筑起“科技驱动、责任引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锻造可持续竞争力

ESG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驱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内部转型发展,更为东风汽车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据介绍,截至2025年7月,东风汽车拥有有效专利26112件,其中有效发明11609件,近三年年均增长34%,三年实现翻倍增长。其中,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有效专利6012件,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持续攻关“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的“马赫动力”超级电混PHREV系统,基于行业首创混动架构,支持增程、插混、纯电多种驱动模式。其中,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7.06%,刷新行业纪录,代表了国内混动技术的前沿水平。

由东风汽车牵头的湖北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于近日顺利结项,课题历经三年攻关,在新能源汽车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13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其中4项达国际领先水平。

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核心技术的掌控上,更源于对未来技术的前瞻布局。

今年上海车展,东风汽车喊出“AI for ALL”口号,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构建起“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研发总院加速构建全价值链人工智能新能力,抢抓固态电池产业颠覆新机遇,打造“车路云星”智慧出行新生态,不断探索产业跃迁路径,推动AI时代汽车产品新形态从概念走向实践。

这一系列举措助力东风汽车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8月,东风汽车销量达21.2万辆,同比增长25.2%,其中,新能源车月销量超10万辆,同比增长36%,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共建产业共同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16日发布的声明表示,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内外企业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的ESG实践,与这一行业倡议高度契合。通过加强协同合作、推动技术体系升级、增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韧性,研发总院正持续为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迈向“领跑”注入坚实力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发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建设华中首个“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打通“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的衔接链路;连续十年支持“东风梦想车”中国青年汽车创意设计大赛,推动汽车工业实际场景反哺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

在产业协同方面,研发总院积极联合产业链开展协同攻关,加速前沿技术产业化。2024年11月,东风汽车牵头成立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功开发出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在标准建设方面,今年6月,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了关于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意见的通知,东风汽车作为主要起草单位中的唯一整车企业,与中汽中心、华为等企业深度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工作,展现出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央企责任担当。

从绿色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共建,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将ESG基因融入创新血脉,为更多企业探索“责任与发展共生”之路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记者 李昀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