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笃行 聚势跃升——东风股份2025年上半年奋斗群像

【东风汽车报讯】营销将士在40℃高温下跨越3000公里守护客户信任,研发团队在零下30℃极寒中打磨技术细节,制造工匠从日常改善中“抠”出上十万的年效益……2025年上半年,东风股份人在行业深度调整中迎难而上向新笃行,在营销破局、研发攻坚、制造挖潜等战线上汇聚起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

东风股份与合作伙伴开展专用底盘采购合作

营销破局:踏遍山河,赢得信赖

六月,豫南大地热浪滚滚,柏油路面蒸腾着灼人的暑气。在一条望不到头的公路上,东风轻型车VAN车销售部区域经理王金刚驾驶的车辆,正紧紧跟随着客户满载货物的VAN车。他的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反复浸透又晒干。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行程,而是一场跨越四省、长达3000公里的“极限跟车”验证之旅。当客户对车辆在极端工况下的机油消耗提出疑虑时,王金刚没有在办公室用数据解释,而是选择了最直接也最辛苦的方式——深入客户的实际运营场景,同吃、同住、同驾驶。

“客户的痛点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他目光坚定。连续四天,在逼近40℃的驾驶室里,困了就用凉水猛拍脸颊提神,饿了就在服务区匆匆扒两口泡面,方向盘烫得握不住就裹上湿毛巾。连续2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地轮换驾驶,只为在最真实、最严苛的工况下,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关键数据,特别是客户关注的机油消耗情况。

东风股份与湖北省卫健委开展“东风御风 医路护航“活动

这种“浸入式”的陪伴与验证,超越了传统的服务边界,正悄然重塑着东风轻型车与客户的关系纽带。在浙江嘉好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停车场,首批身披“火热橙”活力涂装的东风多利卡整齐列队,整装待发。阳光洒在光洁的车身上,也映照着交付团队成员们尚未干透的汗衫。

“选择东风,不仅仅是因为车的性能和价格。”嘉好物流总监指着其中一辆车,感慨道,“更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群愿意和我们一起跑在路上、用行动证明品质的人。”

万里之外的北非大陆,东风的速度与诚意同样在书写传奇。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经销商GCM公司总经理Abdelhake Khadraoui(哈达维)兴奋地举起一把崭新的车钥匙,钥匙上醒目的“DONGFENG”标识在阳光下闪着光。“三天,两座城市,东风团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效率!”

就在今年4月,东风股份海外团队在三天内连续完成了马拉喀什5000平方米综合旗舰展厅与阿加迪尔专营店的开业盛典。当首批8台针对当地路况和物流需求强化的东风凯普特成功交付当地大型物流公司时,客户负责人指着当地报纸上“三天两城”的新闻报道,由衷地向东风团队竖起大拇指:“你们的行动速度,就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信心。”

东风股份工程师正在检测车辆性能

从国内到海外,这样的营销故事在上半年不断上演,汇聚成东风股份逆势突破的强劲动能。

研发攻坚:极限淬炼,协同筑基

祖国北疆,黑河。零下30℃的极寒之夜,寒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东风股份寒区试验工程师刘群裹着厚厚的防寒服,几乎匍匐在雪地里,手中的红外测温枪紧紧贴在覆盖着冰棱的氢能源电池包上。屏幕显示的实时温度跳动着:-29.7℃。“热管理系统出口温度波动0.5%,记录组立刻标记工况!”他对着对讲机喊道,声音在呼啸的寒风中显得断断续续。

这样的场景,在2025年的寒区试验中已是常态。为了确保产品在最严苛环境下的可靠表现,试验团队累计完成了超过5000公里的冰雪路面实车测试,一次次挑战极限,硬是将车辆电子稳定系统(ESC)在低附着力路面的响应速度优化到了毫秒级,让每一次紧急避险都更有把握。

东风股份与研发总院党建共建,颁发HV9战表

这份在冰天雪地中的坚守,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客户承诺的敬畏。“北欧、俄罗斯以及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的客户,最担心的就是新能源车辆在极寒天气下的性能衰减和续航缩水。”寒区试验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黑龙江省电视台采访时,指着身旁一辆挂满冰霜的测试车坚定地说,“我们必须把这些潜在的问题,在车辆交付到客户手中之前,就彻底解决在试验场。”

正是这份执着,驱动团队成功重构了热管理系统的能量分配逻辑,新一代集成模块在-30℃的极低温环境下,系统能效较上一代显著提升了20%。这些在冰棱包裹下诞生的技术突破,将成为东风轻型车未来征战广阔北方市场乃至北欧、俄罗斯等海外严寒区域的“破冰利器”。

在千里之外的襄阳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东风股份商研总部党委与达安中心产品服务党总支的党建共建墙上,九张鲜艳的红色“战表”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列着“VPG虚拟试验场能力建设”“氢燃料试验技术共建”“NVH声学品质提升”等前沿技术攻关课题。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试验通过率,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次试验的成功,转化为客户实实在在体验得到的价值提升。”东风股份商研总部党委书记强小文在VPG虚拟试验场的课题展板前驻足,语气铿锵。

与此同时,一场更具战略意义的“大协同”正在深化。3月18日,一场以“乘商协同,VAN象更新”为主题的党建共建活动,将东风股份与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紧密联结。双方代表庄重签署HV9项目党建共建协议,东风股份党委书记刘志军与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唐竞共同为项目团队颁发战表。

鲜艳的党员突击队旗帜在会场挥舞,标志承载着东风抢占VAN车市场战略制高点的HV9项目,在“1+N”研发新体系下全面启动联合攻坚。“1+N”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壁垒、攥指成拳。项目团队深度融合乘用车领域的前瞻电子架构开发经验与商用车对场景化需求的深刻理解,建立了专项协同机制,职责分工清晰明确。协同效应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速度与效能,为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宝贵时间。

从冰封北国的零下30℃试验场,到灯火通明的商品研发院,东风股份研发人以“1+N”为行动指南,正在打开更广阔的技术疆域与市场空间。

制造挖潜:抠出效益,磨出精品

走进东风股份铸造工厂,热浪扑面而来,熔化的铁水奔流,溅起璀璨的铁花。工段长陈涛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回炉铁水槽旁那些冷却待用的沉重铁块和旁边堆放的专用铁水钩上。

“每月5000多元的铁水钩采购费用,一年就是六万多元,这钱能不能省下来?”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琢磨了半年。一天,当他巡视到回炉料区时,目光扫过一堆废弃的“浇冒口”——铸造过程中的副产品,形状恰似一个厚重的“感叹号”。他灵光乍现,“能不能用这些废旧的‘感叹号’替代铁水钩?”他立刻动手试验。经过反复测算和强度验证,改造后的“浇冒口挂钩”成功承受了13.7吨的吊运重量,完全满足安全要求。

当改造后的铁块第一次被稳稳吊起时,陈涛擦去额头的汗水,露出了朴实的笑容:“真没想到,一个灵光一闪,一年就为厂里省下了近六万元。”

在东风股份的制造体系里,这样闪烁着基层智慧的“金点子”并非个例,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降本增效洪流。缸盖工艺主任王孝江,为了攻克4B缸盖成本高、浇注过程中气泡多导致废品率高的难题,日夜蹲守车间,反复测量、建模、计算。一次在家刷牙时,看着水流从裸露的水管中哗哗流出,他突发奇想:“如果把浇注系统的‘管道’(内浇道)优化变细,是不是就能像减少水流一样减少铁水浪费和卷入空气?”这个源于生活的灵感,最终成功转化为技术方案,不仅使缸盖减重20kg,显著降低了材料成本,更有效减少了气孔渣眼缺陷,实现了降本增效与品质提升的双赢,年创效近10万元。

在东风轻发,一场聚焦能源管理的“透视”行动悄然展开。引入空压机智能群控系统,依据用气需求动态调整设备运行;通过变压器“容改需”(按实际最大需量计费而非按容量计费)和优化生产组织,年节约电费高达20余万元;襄阳工厂则制定了涵盖3大类15项63条的精细化降本措施,倡导全员做到“应关尽关、应省尽省、应控尽控、应降尽降”,固定可控费用有效降低34%,CPU(单台成本)更是连续3个月达成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今年,是东风股份成立二十六周年。站在二十六年的历史节点,东风股份人目光坚定,步履铿锵。6月30日,东风股份总经理段仁民与商研总部、制造总部、营销总部、职能部门及子企业高管人员代表郑重签订岗位聘任合同。签约仪式上,段仁民要求全体高管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压力传导,加强履职担当。“指标就是军令状,目标就是冲锋号!”高管们誓言铿锵,立下军令状,先接目标再上岗,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扛起引领企业向新跃迁的重任。

战鼓声声,催人奋进。下半程的冲锋号角已然嘹亮吹响。东风股份人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斗志,将二十六载积淀的厚重底蕴化作澎湃动能,在全球化拓展与新能源转型的壮阔征途上全速前进,续写东风轻型车驰骋世界的崭新篇章。

(记者 陈美奇 特约记者 张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