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鸿泰资源循环公司:让退役电池焕发新生命

【东风汽车报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为6至8年。当电池使用寿命结束时(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动力电池需要退役,进行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已经退役的动力电池,不仅可延长电池寿命,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还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东风鸿泰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源循环公司”)围绕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方向,逐步构建起退役动力蓄电池的检测、拆解、重组、梯次利用、溯源等全过程能力体系,推进梯次利用电池产品在电力储能、充换电、低速动力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拆解电池模组

退役不报废 拆解待新生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如何规范、科学地处理退役动力电池,防止其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资源循环公司。

跟着运送电池的叉车,走进动力电池回收网点,放电、温度检测、消防应急等设备一应俱全。两个工人正在一个长约2米、宽约1.2米的动力电池包前作业,此时的电池包外壳已被打开,露出排列整齐的数十个电池模组和电器件。

拧螺丝、放电,拧螺丝、取模组……作业人员埋头工作,只听见电动螺丝刀哒哒声不时响起。孵化中心甄琦说,“这是个精细活,不同电池的电芯固定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拆解电池不仅要懂电工技术,还要对装配工艺有一定的经验。”退役电池往往有残余电量,首先要确保拆解过程绝对安全,其次要确保每个模组、电器件都能完好无损地取出,杜绝浪费和污染。

被拆解下来的电池模组,来到另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检测分选。“所有拆解的电池模组都在这里完成检测。”甄琦介绍,通过这套检测分选设备,每个模组都要进行通电测试,而模组的健康程度,将决定它们接下来的命运。

电池拆解

发挥余热 梯次利用

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主要是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再利用两种方式。被拆解出来健康程度高的模组优先通过梯次利用继续应用于其他领域,不符合梯次利用的模组则通过回收再生技术提取核心金属原料,再次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电动玩具上不能用的电池,放在遥控器里却可以继续使用。退役的动力电池虽不能满足汽车动力要求,但可用于其他领域,这就是梯次利用。

“健康程度高的模组通过重新组装,做成其他应用场景的产品,比如电动低速车、叉车、手提式移动电源等等。”甄琦说,这是资源循环公司目前梯次利用电池主要的应用方向,“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作电池结构设计和电器线路的最优匹配,这样重组后的电池能直接在场景中应用。”

甄琦指了指,正在车间内来回运输电池的叉车,“上面搭载的就是我们自己重组的电池,经过设计和试制,并通过专业的电池试验验证后,持续在叉车上做了半年以上的数据跟踪。产品成熟之后,我们适时推向了市场。后续我们会投入新的设备,把模组打开,对模组里的电芯进行重新拼接,做成新的产品。”

根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只有具备一定软硬件实力的企业才被允许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业务,经评审达标后进入工信部的“白名单”,获得废旧电池的综合利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资质。2023年11月20日,资源循环公司成为工信部公示的第五批《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规范企业》(白名单企业)。

梯次利用电池成品区

全链可查可追踪 安全有保证

电池作为能量储存装置,其安全性和质量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生命财产安全。资源循环公司通过电池追溯系统,赋予单个电池新的“身份证”,每块电芯来源于哪台车,装入哪块新的梯次利用电池都能查到,通过BMS可以实时监控梯次利用产品安全状态、电量状态和定位状态,在异常情况下能提供实时预警,确保梯次利用产品运营过程的安全并追踪,确保用户使用的电池安全可靠。

依托自主开发的溯源管理系统,资源循环公司加快健全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数字网络,与国家溯源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

据了解,资源循环公司已建成一条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拆解梯次利用生产线,包括电池包及模组拆解、模组电芯检测、梯次电池包组装等工艺设备和溯源信息化系统。产线规模为年拆解5000个废旧动力蓄电池,年组装12000个梯次利用电池包。

今年1月,资源循环公司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成功与东昱欣晟达成了电池极片回收协议,预计销售额将超过1000万元。资源循环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赵新说,“这是我们在客户领域和电池回收领域新的增长点,我们要做好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准备,这将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回收规模并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资源循环公司不断深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在回收模式、回收拆解、残值检测、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探索建立技术领先、模式成熟、权责清晰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东风鸿泰公司已投资立项了材料循环项目,后续会具备动力电池原材料回收能力,将形成“资源-材料-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资源”的闭环产业生态,为我国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循环利用打造可持续闭环产业链模式,助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

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对动力电池需求快速上升,拉动新能源电池锂、镍、钴消费量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对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生态,对于保障资源安全、供应链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结合“绿色鸿泰G3^3”最新战略目标,东风鸿泰公司系统谋划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以及材料循环事业,按照“电池生产-使用-回收与综合利用”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开展业务布局,形成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材料循环、电池制造的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闭环体系;建立并完善电池材料循环技术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东风公司提供稳定再生锂电材料供应,推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供应实现东风内循环。

1月6日,东风鸿泰正极材料项目在襄阳签约,总投资20亿元的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回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建立并完善东风鸿泰的电池材料循环技术研发能力,为东风新能源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供应保障能力。按照该项目年总产能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测算,每年预计可减少碳排放6.3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40万棵。

循环经济业务是东风公司“东方风起”计划服务生态的重要板块,东风鸿泰公司作为东风公司循环经济业务的主体单位和东风公司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的循环利用主体单位,秉承“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理念,主动拥抱数字化,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完善退役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记者 赵璠 通讯员 王芬 王雅玲 责任编辑 龚开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