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堂一家三代人同在“四五厂”(原东风汽车泵业有限公司)。前阵子,我跟着华福堂来到了刚搬迁不久的四五厂原址。望着车城路66号这个门牌,老人感慨万千!他似乎有许多话要说。
他岳父李文庆,原四五厂基建科职工;岳母梁淑琴,原四五厂管业科职工。两位老人如今都已年逾九十岁高龄,是东风公司四五厂第一代建设者。华福堂是原四五厂零件车间主任,老伴李凤英是原供应科职工,均已退休,是东风公司四五厂第二代建设者。作为第三代建设者的周卫华是华福堂的女婿,如今在改制后的四五厂(现东风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底盘件业务部门)。我们走进华福堂一家,听他们讲“四五厂”这些年的新旧变化。
华福堂讲:“当年从学校分到‘二汽’的时候,连公路交通都没有。我们坐火车到丹江,从丹江坐船到郧阳,从郧阳走到这个地方来。当时我们猜想‘二汽’是什么样的,结果来后一看连厂房都没有,住的地方都是芦席棚。”
那一年,华福堂刚满20岁。跟他同到“四五厂”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年纪。在那个青春飞扬的年龄,他们用青春建设属于自己的工厂。
华福堂说:“当时‘二汽’从上到下提出了‘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我们就自己动手种‘法国梧桐’,协助基建人员一起盖厂房,搞家属区基建解决住的地方。后来我就被分到‘四五厂’零件车间。”
与此同时,后来成为华福堂岳父岳母的李文庆和梁淑琴,也正在这样一支建设新工厂的大军中。作为东风公司第一代建设者,李文庆每次回忆起来都激动不已。
李文庆说:“当时我们十几个人住芦席棚。这没有什么马路,现在这个马路当时就是一片稻田地。稻田地旁边还有一个水塘。那时候我们来十堰和当地人一样也穿草鞋……”
凭着“敢叫日月换新颜”的精神,这些建设者们用双手建起了车间、公路、楼房,终于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工厂。
华福堂说:“后来我在零件车间当车间主任的时候,钢板销生产是我们零件车间的一个瓶颈。当时生产能力不足,我们还委托房县每个月加工好几千件。”钢板销是汽车底盘上的一个重要零件。如果钢板销质量得不到保证,将会导致汽车发动机及底盘部位损坏。“为了保证出好车,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自己制造夹具。白天晚上连轴干,保证生产出来的每一批产品都是好的合格产品。”华福堂说:“为了完成任务,白天晚上来这里,哪个地方生产不足的就在哪个地方干,保证生产的衔接。”
那个时候,“四五厂”尽管设备落后,但像华福堂这样的干部带领着大家动脑筋想办法,靠人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严、实、细、高、创的精神,这些建设者们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东风公司四五厂。
华福堂岳父李文庆说:“东风公司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华福堂老伴李凤荣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家三代人,荣幸地在‘四五厂’工作,而且亲眼见证了‘四五厂’的发展和变化。‘四五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变化太大了,越变越好!”
华福堂及他的一家三代人,每当说起四五厂当年的故事,流露出的表情,自然、真实,令人深深感动!是啊,像这样一家的奋斗故事,在东风公司还有很多。他们不顾一切建设东风公司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后来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东风永远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