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话健康 | 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

【编者按】为强化健康科普,实现治病与防病相结合,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十堰市西苑医院特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专题栏目。由相关科室专家进行科普宣传,引导群众正确预防、科学就医,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切实降低发病率,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对结核病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今天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第一期: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由十堰市西苑医院感染科(结核病专科)主任吴激波讲解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指机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在临床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吴激波说,虽然绝大多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没有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不具有传染性,但是具有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

吴激波介绍,结核病传染性非常强,因此对已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潜伏感染者,尤其是与结核病长期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结核病预防手段。2023年新版《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中提到,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是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的关键措施之一。

怎么判断结核潜伏感染?目前没有统一标准,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两大辅助诊断方法。但TST阳性不一定是结核潜伏感染,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等,都可能导致TST试验阳性。

被诊断为结核潜伏感染者,是结核病高危人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方案有: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使用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适宜对象主要为15−65岁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人群。

吴激波说,需要注意的是,预防性治疗服药前,通过症状筛查、全面体检、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排除活动性肺结核。拒绝预防性治疗者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哪些人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果经检查已经明确感染了结核菌的人,即使他们没有症状,也可以通过短期服药来进行预防性治疗。”吴激波说,我国现阶段确定的预防性治疗人群有四类:

  一是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

  二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而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

  三是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

      四是其他人群: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应用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

“结核潜伏感染并不可怕,如果免疫力强,身体素质好,可能一生也不会发病。”吴激波说,如果是结核病发病高危人群,一定要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治疗。